蔡艺虹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实验小学分校363200
摘要:小学阶段的诗词篇幅在所有语文课本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九年义务教育大纲中也明确规定小学古诗词教学目标是不能背诵少于150篇的优秀诗词,这更证明了古诗教学的必要性。基于此,文章将以多个方面对关于小学高年级语文进行古诗教学的方式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古诗
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中,诗词就是其中一颗璀璨明珠和精髓。诗词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更能让我们学习古代诗人的广阔胸怀和精神情怀。因此,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课前预习,自主了解古诗背景情感
课前预习一直是语文学习中关键的一步,每栋大厦都是从地基建起,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吸收了解教学内容,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了解古诗的背景以及古诗作者的生平。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背景,对同一主题所表达的情感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首先对古诗中的生僻字就可以得到解决,其次学生通过了解诗人的性格和生平,以及写下这篇古诗时的心境来更准确地把握古诗的内涵和所表达的情怀。
例如:在教学杜牧的《江南春》时,教师就可以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行完成。课堂伊始,先提出“江南春的文学体裁是什么”“杜牧写这首古诗时的唐朝是什么状况”“杜牧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这首古诗用白话文如何翻译”等问题,让学生在预习时可以带着问题思考,而不是没有头绪,随便朗读几遍就结束。学生在预习时能够明白诗人杜牧的爱国情怀,了解当时唐王朝逐渐走向衰败的创作背景。又比如在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学生就可以发现辛弃疾虽然只是描写一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景物,遣词造句也十分朴素,但却是朗朗上口,并且能够感受到辛弃疾的以小见大的构思。学生经过课前预习后,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加深,对课上教学内容也能更好地吸收,并且课外的知识量也会增加。
二、多次诵读,入情入境学习音韵之美
学习古诗的有效且直接的方法就是需要反复朗读和背诵。古诗词的一大特征就是精简,是以前的文人们为表达情感所创作的,是精华的集结。学生要学习诗词,首要条件就是要学会朗诵研读。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这些高度浓缩的语言所拥有的魅力,学生可以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将诗人描绘的场景在脑海中具象化,同时也能锻炼学生大脑的思维能力,保持大脑的活跃状态。学生读懂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也能更加快速地切入要点。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身临其境,代入诗人所传递的情感,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学习古诗的音韵。诗人在创作古诗词时是十分讲究的,要符合诗词创作的规律,更要注意诗词的韵律音调之美。
例如:在关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提前进行诵读,并且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其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让学生懂得融情于景,展开想象力,在朗读中想象那是多么美好的一幅场景:翠绿的树林层层叠叠,围绕着这个村落,青色高大的山峦横卧在城外。作者推开窗户就能看到谷场和菜园,手上还举着酒杯和村民们谈论庄稼的收成。诗词朗朗上口,学生们的想象也能融入自己的见解,帮助他们和诗词之间建立最快的联系,每个学生都能够身临其境,对诗词的美产生共鸣。
三、展开联想,充分想象古诗情景含义
古诗词由于语言短小精悍,不少词语缩减改变,以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思想内涵,营造生动形象的氛围感,学生在学习词意的时候不免会遇到困难,不能完全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含义和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更应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学习语文绝不只能是枯燥的背诵读写,更要以锻炼能力为主,让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发觉语文的趣味所在。教师在教学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自己代入进诗人的角色,想象诗人创作时的心路历程,让学生可以和诗人产生共鸣,真正体验阅读的乐趣和二次创作的魅力。
例如:在关于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对诗词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着重解释,让学生们对其展开联想。为什么诗人要说人生自古谁无死?诗人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思想感情和状态?丹心和汗青的含义在这里是什么?如果让自己来写,我们要写什么来代替?可以代替吗?教师可以提出如同以上等几类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积极活跃,提高课堂的参与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四、课外拓展,紧密联系知识和生活
大多数的古诗词都是源于创作者的生活,是创作者表达自己对所见所闻心情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要牢牢将古诗词同学生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做到有机结合和比较,让学生们更加贴近古诗词,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利用各个工具,如PPT、视频、图片,让学生们更加直观的认识诗词中出现的场景。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培养学生自觉拓展知识面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们在课外自行去了解其他类型故事,积累知识量。然后再课堂上开展一次古诗交流大会,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分享自己所知道的古诗,让学生们对同一主题的古诗有更加深刻的记忆。
例如:在关于郑燮《竹石》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寻找一些关于竹子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们可以看到竹子在遭受风吹雨打却仍然没有倒下的刚毅形象。竹子通常是生活在平地中,而诗人所描写的却是在岩石缝里的竹子,可想而知这是极其艰难的生存条件,但是仍然破土而出,成为屹立于山顶的翠竹。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通过图像,学生们更加可以感受到诗人写下这首古诗时内心情感的波涛汹涌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发表关于不怕困难、坚持的故事,不仅是让学生单纯地感受诗人的心情,更是要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反思,与自己作比较,才能够真正通过学习古诗获得成长。
古诗一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灿烂明珠,是教师应当向学生传授的优秀传统文化。因而,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教书育人作为根本立足点,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趣味性教学,让学生不只是背诵古诗,而是对古诗感兴趣,自觉主动去学习古诗,感受古诗的内涵意境,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孙义兰.创新吟诵法教学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J].课外语文,2021(01):34-35.
[2]朱艳.品味浓浓诗香,感受诗词魅力——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0(11):60.
[3]王红梅.吟诗赏画 熟读成诵——小学古诗教学策略探析[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0(1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