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育主题活动中幼儿自主探究行为的支持策略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1期   作者:罗杰
[导读] 幼儿自主探究行为对幼儿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

        罗杰
        青岛市实验幼儿园
        【摘要】幼儿自主探究行为对幼儿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针对当前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教师对幼儿自主探究行为的关注与支持存在较多问题的现状,以区域活动和户外参访中幼儿自主探究行为为切入点,展开深入、有效的研究。教师及时关注、解读幼儿的探究动机与行为,通过有效的引导、适宜的介入等支持策略使幼儿的自主探究得以持续,幼儿的思维与主动学习的品质得到有益地发展,教师的专业智慧得以提升。
        【关键词】 开放教育  主题活动     幼儿的自主探究行为   支持策略
        
        幼儿自主探究行为对幼儿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但当前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教师对幼儿自主探究行为的关注与支持存在不足,教师的关注更多聚焦在教学活动中,是在教师预设或掌控下的幼儿探究。一日生生活中幼儿自主、自发的探究行为经常被忽略,即便有时教师能关注幼儿的自主探究行为,但也是看到而没有看懂,更没有有效的支持策略使幼儿的探究走向深入;有时教师会轻易或不自觉地将结果告知幼儿,而没有引发幼儿的主动思考与行动,使得幼儿的探究心在不知不觉中丧失,因此很难看到孩子们眼睛闪烁的瞬间。
        笔者以开放教育主题活动中的区域活动和户外参访中幼儿的自主探究行为为切入点,展开深入、有效的研究,通过自然观察、案例分析与行动研究,使教师敏锐的发现、解读幼儿的探究行为与动机,对幼儿的自主探究行为、探究过程的特点有了较为清晰地界定与认识,并通过施以有效的引导、适宜的介入等支持策略使幼儿的自主探究得以持续,幼儿的思维与主动学习的品质得到了有益地发展。
        “开放教育”视区域活动为有效促进幼儿个性化成长的主渠道,注重给幼儿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弱化教师的指导意识,强化观察解读幼儿的能力,引导幼儿把自己看作是学习者、探究者,与幼儿一起进行深层次学习。开放教育中的主题探究活动更是为幼儿提供了诸多外出参访、感知学习的机会。参访中,教师放开幼儿的手、眼、嘴,多感官感知发现周围的事物;鼓励幼儿自由地与同伴交流、[]质疑、争论,接纳、支持其大胆尝试解决问题的多种想法。开放教育中的主题探究活动视幼儿为学习的主体,不论是区域活动,还是外出参访活动,教师总是尊重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学习兴趣,鼓励幼儿自主选择以个体或小组的形式探究喜欢的事物;教师更加关注幼儿的主动探究学习过程,关注幼儿的真实的学习需要,给予及时的回应与帮助,将幼儿的探究学习引向深入,获得有益经验。结合具体实践,笔者着重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粗浅的收获。
        一、给予时间支持,保证幼儿充分地展开探究
        幼儿的自主探究需要教师及时、适时的引导,以激发幼儿的观察、思维能力,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并有助于引发幼儿思考与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给予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支持策略是多元的,其核心是真实的情感支持策略(尊重、认同、接纳)与多向的行为支持策略(关注、参与、交流)。
        首先应该是时间上的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过程得以持续有效进行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充足的时间支持,缺少这一条件,幼儿的自主探究行为可能就此中断。这一方面是由于探究过程本身需要时间,另一方面充足的时间能保证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反复的尝试以及探究过程的连续性。因此在开放教育主题课程中晨间区域活动时间安排在幼儿精力最为充沛的8:00--9:00,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为幼儿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支持,另外在午休后的2:00--3:00又安排了自由自主的区域与小组活动时间,使得幼儿上午未完成的活动得以继续。另外,在幼儿自选区域活动时教师没有机械的强迫幼儿每天选择不同的区域开展游戏,而是在一个主题中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引导其参与不同的区域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幼儿持续自主探究活动的需要。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尤为重要,教师要让幼儿充分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即结合幼儿的实际需要,在探究的不同阶段展开有意义的学习,在幼儿的思维还没有达到更高层次时,不过早地予以指导或建议,以免打破幼儿自主学习与发展的进度。比如小班幼儿在自主探索木质积木的玩法时,教师应该让幼儿在多次摆弄中对积木的不同形体、大小等特质、组合与连接方式等有充分的感知,以便为今后的自主探究搭建积累经验。因此教师不能进行拔苗助长式的指导,生硬的教给幼儿如何使用积木或简单引导幼儿模仿教师的范例,以教师的习惯性思维代替幼儿的主动思考。         
        二、教师的有效指导,鼓励幼儿持续探究
        1.建构有价值的问题,让幼儿的思考走向更高层次
        幼儿的自主探究行为起初只是停留在观察层面,其所获得的经验也大多是观察性的结果。这与其主动建构一个理论,进行思考与推论是两件不同的事情,而后者才是幼儿自主探究真正的价值所在。如何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让幼儿产生更多、更复杂的思考,是教师有效指导的关键。当教师在倾听幼儿或幼儿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探究发现时,教师要做的就是建构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幼儿的思考,而不是满足于幼儿表达观察的结果。“我在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或结果发生?”“你是怎么思考的?”等。如区角活动时中班幼儿在制作纸浆,他们发现卫生纸放到水里慢慢就“破”了,如果此时教师关注的是如何做成纸浆,那幼儿所获得只是制作纸浆的操作性知识,而并没有发展高等级的思维,自主探究行为就会中断;但如果教师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卫生纸放到水里就碎掉了?为什么茶叶放到水里不会碎?”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让幼儿的大脑活跃起来积极思考。
        其实教师更重要的是鼓励幼儿发现并提出问题,激发幼儿主动思考,这才是幼儿主动探究的开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幼儿识别真问题与假问题,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教师、幼儿都已经能给出答案的问题以及那些以记忆、再现为主的问题)就是假问题,没有探究的必要,而真问题是能构成幼儿认知冲突,或幼儿需要经历实际的行动与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

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幼儿分析问题,这是幼儿主动思考、推论的外显表现。幼儿正是在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2.教师适时、适宜地介入,融入幼儿的探究
        在对幼儿的自主探究行为的观察中,教师在什么时间介入对幼儿的自主探究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并不是幼儿所有的自主探究都需要教师的介入。因为在幼儿的眼里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对教师的依赖有时会影响幼儿的探究,即便是教师自己有时也会不自觉地给予幼儿“答案”或过于直接的指导与暗示。如日常在自然角幼儿发现刚长出的小苗苗死了,孩子们聚在一起谈论,通过短时的观察与推测,他们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是不是浇水太多了、是不是被虫子咬死了”,这个过程不需要教师的介入,他们能够自主完成。教师只需为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帮助幼儿同伴间达成共识即可。“每天只需浇一次水并做好标记,让其他小朋友都能知道;晴天时拿到户外晒晒太阳----”
        在很多持续时间较长的幼儿自主探究中,或当幼儿的自主探究持续不下去的时候,教师适时、适宜的介入,对推进幼儿的自主探究至关重要。如在《有趣的瓶子》主题中,幼儿在信息区利用各种瓶子玩瓶子吹气球的游戏,起初他们感兴趣的是通过将瓶子放到盛有热水的盆子里,看到气球被吹起来,实验成功就满足了,随后幼儿自主探究发现瓶子大小不同气球吹起来的大小也不同,他们及时记录并解释为“大瓶子里面的空气多,所以气球吹得就大”,接下来由于没有新的发现,他们的探究暂时停滞下来,此时教师通过选取两个不同材质、大小相同的瓶子引导幼儿再次尝试有什么不同,很快幼儿有了新的发现,“塑料瓶上的气球先被吹起来,玻璃瓶的慢”。教师又适时追问原因是什么?运用不同材质的瓶子做实验,会有什么不同的变化?气球吹得大小、快慢还跟什么有关?在教师的介入下,幼儿有了新的探究方向,他们不仅发现了不同材质的瓶子与气球吹得大小有关,而且还发现水温的影响因素以及学会了对比实验的操作方法等。再如在搭建区,幼儿尝试用积木搭建中国龙,这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起初他们的作品与其说是搭建不如说是拼摆,在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幼儿的探究兴趣明显减退,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思考遇到的核心问题“如何让龙的身体立体化”,先前搭建长城的经验能不能支持当前的活动等,有了新的思路,幼儿开始大胆尝试起来,变换材料的使用、尝试新材料的运用以及利用搭建长城远距离连接的方式进行不断地探索,中国龙慢慢的从地面上站起来,蜿蜒的姿态也随之呈现出来。
        三、创新区域分享活动的组织,引发互动,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探究发现
        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会组织幼儿围坐在一起进行交流与分享,即区域活动回顾环节,这是幼儿分享展示自己活动成果、体验,更是相互倾听、质疑与交流的重要时刻。如同幼儿是游戏的主人一样,此刻的活动主体依然是他们,教师只是组织者、主持人,幼儿有着充分的话语权。在此“创新”不仅体现在组织形式上,更要落实在真实的互动氛围、积极的师幼与同伴交流中。在组织形式上要打破向心性围坐的方式,让一人成为焦点,转变为每个人都是发言人,都能看到对方的座位摆放方式。互动交流的氛围需要师幼、幼儿同伴的共同营造,教师应避免重复幼儿的表达,避免成为幼儿视觉的焦点;教师要鼓励幼儿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猜测,倾听、回应同伴的表达或疑问;通过适时地追问帮助幼儿澄清观点或核心问题,引导幼儿既能进行发散思维,又能围绕核心问题层层思考与表达。最后教师还要及时总结记录幼儿的想法并反馈给他们,使其再次明确当前及后续要探究的问题,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的兴趣。
        四、幼儿探究历程的分享与回顾---庆祝真正的成就
        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自主探究、同伴互助,取得满意的成就时,教师需要提供一定的时间、空间以及信息(照片、记录、录像等),与幼儿共同回顾探究的历程,感受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这样不仅使幼儿感受到被关注与认可,而且还可以更好的激发幼儿的兴趣,促使他们提出新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让他们重温活动的成果、回忆过去经验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反思,对于幼儿和教师来说同样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它强化了幼儿作为主动学习者的身份,感受自己与同伴之间的互助关系,而且给教师提供了进一步了解幼儿的机会。在开放教育主题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总是能及时地将幼儿个性化、小组活动中探究的情境以照片、简报的形式呈现在幼儿视觉和手能碰触的墙壁上,幼儿可以随时随刻的观看,或向家人介绍;有时教师也会鼓励幼儿如召开新闻发布会一样,邀请同级部或弟弟妹妹前来观看,以此庆祝真正的成就,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另外,教师也会以案例的形式记录幼儿主动探究的“学习故事”,剖析幼儿的探究行为,反思总结有效的支持策略,深化对幼儿自主探究行为的认识,提升指导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金雪《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自主探究的有效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05)
        [2]庄婉瑜《幼儿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组织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1)
        [3]刘慧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学前教育研究2011(05)
        [4]应胡荻《小班幼儿科学探究行为之指导策略》2017.2《学园》
        [5]金惠娣《接纳幼儿行为推进科学探究》2016,1、2合刊《幼教园地》
        [6]李季湄、冯晓霞《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7]丽莲·凯兹著,廖凤瑞译.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张攀.一日生活中幼儿自主探究行为的表现及支持策略[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