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中学语文线上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与对策探索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1期   作者:张文浚
[导读] 得益于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多媒体、大数据、云共享在教学中的运用愈发的普及
        张文浚
        (漳州第一中学 ,福建  漳州  363000)
        得益于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多媒体、大数据、云共享在教学中的运用愈发的普及。201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明确表示: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支持“互联网+教育”教学新模式,发展“互联网+教育”服务新业态。随着“互联网+”的提出,学生对知识的接收不再只是局限于教室之中,而是具有碎片式的、非系统性的、随时性的,这倒也拓宽了教育知识共享的窗口。对于中学语文来说,“互联网+”应用下的语文课堂凸显多维度,也更加的生动有趣。
        但到目前为止,传统课堂教学依旧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除了知识的传播外,对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语文课堂人文性的保证,依旧让传统课堂教学难以完全被互联网取代。
        2020年2月28日,教育部党组印发通知:疫情没有得到控制前不得开学。以上海、安徽为代表的各省市纷纷宣布正式启动线上教学模式。如若在类似无法正常开学授课的特殊时期,不得不施行纯线上教学,语文教师又该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互联网以保障课堂教学顺利而高效进行呢?这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中学语文线上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线上教学在短时间内异军突起,在全国各地各中学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根据笔者近段时间的实际教学发现,处于探索阶段的线上教学目前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备课组网络教研需要磨合
        传统教研活动具有一定“仪式感”,一般是在学校制度干预下在同一时间、空间下进行的组内教学研讨活动,包括教材的探讨、教学方法的交流、组内听课评课等多种形式。而疫情背景下的教研活动只能在线上进行,看似足不出户分享观点十分便捷,但实际交流研讨时反而有空间上的疏离感,一定程度上会给教研交流带来阻碍,无论是微信上进行语音陈述过长容易误触重听或是钉钉同屏交流发言时的延迟,都会使组内成员交流欲望降低,最终导致教研活动沦为组长的单线任务布置,失去了教研原初的意义。
        (二)教育资源的开发与筛选有难度
        现行的线上教学一般有三种:教师直播授课、教师收集挑选线上优课交于学生收看、教师提前录制课程交于学生收看。无论是哪种方式授课,与传统教学课堂相比,都少了师生的交互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施展,课堂参与度基本为零,也容易造成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并且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学生的疑问无法当堂解决,这需要学生有主动提问的意识和行动,也需要备课组去积极调试,寻求解惑渠道;另外线上优课也需要备课组先行观看对比,时间成本的投入和选课标准与各个教学班学情的把控也是需要考虑的关键。
        (三)学生线上学习的自觉性有待检验
        高中生面对网络学习环境,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监管能力到位与否是导致线上学习是否流于形式的关键。良好的线上学习效果,与学生学习计划的安排、线上听课的专注程度、学习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等要素息息相关,每一环都格外重要。在这里,笔者尤其要提及学生学习计划的安排。因为基于学科特点,相比于数理化科目,学生投入语文学科的学习时间明显不足,甚至大有把语文学习时间压缩挪用到其他科目的情况存在,这就有必要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保障语文学科的学习时间。
        
        二、特殊时期中学语文线上教学的策略探索
        对于线上教学,基本上绝大多数一线的语文教师是从未接触过的,因而前期对于线上教学都有理想化的设想,即教师在屏幕前授课,学生在屏幕前听课,方便快捷,却唯独在备课时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其实,与传统课堂相比,学生接受知识的环境从3D实境变成电脑屏幕,线上教学其实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听课疲劳,这就需要备课组着手,从各方面去提高语文学科线上教学的成效。
(一)线上集体备课模式的适应
        首先,学校应制定合理规范的应对特殊时期的教研制度,从行政层面上确保各学科教研与集备活动能够按时有序的开展;其次,各备课组要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利用升学e网通、企业微信、钉钉等线上办公软体落实每日线上任务、反馈线上教学的情况并及时调试,启发教研思路,提高教研效率;再来,备课组内应做好角色分工,提高组员的教研参与度。可以教材单元为单位,分块建立不同专题群组,确定单元组长,整合出该单元完备的教学课件和必要的补充资料供备课组使用。
(二)语文学科线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与筛选
        宋代程颐在《二程遗书》中有一言: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1]意思是在传授知识的当下如果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兴趣,那学生一定不乐意接受知识。线上教学要有所成效,还是应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有赖于教师对线上教育资源的开发。但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庞杂浩瀚,还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为学生进行挑选,尽量做到精准投放。


        1.教育资源的开发要关注学生学情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接受程度都有层次区别,教学资源的开发也必须要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尤其要关注到专注力比较差的和投入语文学习时间较少的学生群体,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比如,我们在讲到《琵琶行》时,如果仅是对着屏幕讲授课文,学生学习效果大概率寥寥,所以我们可以在课堂呈现形式的多样化上下功夫:例如选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栏目的《琵琶行》唱段投放到直播间作为课堂导入,起到激趣的效果;在课文的讲解中可以插入中央电视台《文化大百科》栏目的《琵琶行》专题,帮助大家进一步挖掘课文内涵。
        2.教育资源的开发要关注人文性的落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资源的筛选时,不能够只是功利地关注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是应该兼顾到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注重审美体验,从语文线上课堂中汲取人文内涵。例如在准备《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的资源包时,可以提前选取几位与加来道雄成长经历相类似的科学家的文章让学生自主进行“群文阅读”:如艾芙·居里为其母居里夫人写的传记文章《美丽的颜色》、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撰写的《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等文章,进而思考加来道雄等人成为伟大科学家的必备品质。要适时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去认识科学精神,去主动体味好奇心、想象力和实验精神的正面力量,培养学生的踏实求真的生活态度。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1.交出“话筒”,让学生参与到线上课堂中来
        线上教学很容易因缺少师生信息交互而被动的开展“填鸭式”教学。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对线上课堂也会失去了兴趣。为此,线上教学也应该适时把“话筒”交出来。教师可以在每节课设计开放式的讨论时间,保守的话可以让学生把问题用文字在公屏中投出,大胆的话也可以采取连麦的方式让学生发出即时提问,再邀请另一个学生做出即时解答,教师再做总结发言,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学有所获。
        2.建立有效评估机制来强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高中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网络环境的干扰因素众多,如线上游戏、聊天软件、视频平台、购物网站等诱惑力巨大,一开始以新鲜感维持的线上学习的自控力难以避免会被分散。这需要教师建立有效评估机制来强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学习的强化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即正强化。[3]往通俗点说,驱使上班族自觉准点打卡上班的原因是满勤奖金、领导的肯定等。同理可得,让学生自觉参与并专注于线上学习,就应该让其在学习中得到成就感和收获感,这是我们在线上教学中可以重点关注的。以笔者个人方法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级QQ群的“签到”、“作业”功能,对于每堂课的出勤情况进行统计,对于迟到和缺勤的同学要问明原因后给予正面引导;对于线上收集的作业应该及时批改和反馈,不仅要挑出优秀的作业在课堂上作为范例,对于有明显进步的作业也应该花时间展示和表扬,对于作业完成情况较不理想的学生,还应该额外给予鼓励和帮助。
(四)落实及时有效的学习跟踪
        线上教学的效果如何?学生听进去几分?该如何检验?这些问题由于缺少了直观的掌握,成为了教师们在线上教学时最大的困惑。基于笔者对自己执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学情的了解,认为不应该只是把打卡记录和作业提交情况作为评断学习效果的标准。学生机械地打卡听课、提交作业完成任务的情况不在少数。要让数据更准确,一定要做好授课情况跟踪和必要的线上学科家访。
        授课情况跟踪的方式很多,笔者是以班级QQ群里的“收集表”小程序为载体来实施“总结提问”机制。我会在每堂课结束之后立刻往QQ群投放收集表并形成固定流程,表中的问题一定是当堂课所涉猎的知识点。要求学生在3分钟内填写然后提交,这样既不会给学生造成负担,也能够更直观掌握授课情况。例如:在某一节“整本书阅读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探讨了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这一章的内容,一下课我照旧投放收集表,让学生简短阐述对于“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4]这句话的理解。我会在下一次的课堂上展示优质答案并给予表扬,对于答案有离谱错误的学生,会做好标记,适时进行线上学科家访。

        另外,特殊时期的家校联系也是十分必要的。线上教学由于媒介的变化使得教与学有别于传统的纯粹,所以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必不可少的是家庭方面的支持。至于线上学科家访的渠道很多,可以通过电话家访,也可以通过视频软件进行。而家访的对象还是有一定指向性的,这一点很明确。据笔者观察,线上学科家访对于相对不自觉的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提醒作用,并且也会让家长更加重视并且支持线上教学,协助学校做好家庭本位的监督。

参考文献
[1]程颐程颢 .二程遗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2.
[3]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