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1期   作者:王红
[导读]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幼儿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累”
        王红
        新疆军区总医院幼儿园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幼儿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累”。3岁以后,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逐步发展,心理上也有强烈的独立欲望。3岁是开始初步培养孩子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最佳时期。《纲要》中,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也有明确的要求“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等。然而,通过对我班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观察,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多数幼儿不能独立进餐喝水,不能独立如厕,甚至根本就不愿意独立完成。由此可见,这些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有较强的依赖性。那么原因何在呢?
一、3~4岁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原因分析
?1. 家长过分溺爱包办代替。
现在很多家庭大部分父母都是独生子女,有了孩子以后,自然就成为了父母长辈手中的宝贝,有些家长们认为,孩子还小,舍不得让孩子自己动手,所以喂孩子吃饭,帮助孩子穿衣服等能帮忙就帮忙。案例:初次入园,小明(化名)的妈妈私下找到我,说小明现在还不会自己小便,希望在小便时,我能帮助他进行小便。果然,到了如厕时间,我发现小明站在那里不知道要怎么办。
2.认为孩子年龄小,不到自理年龄。
        在幼儿园生活一段时间后,部分幼儿开始有独立欲望,然而家长却不给孩子独立的机会。案例:一天下午放学,红红(化名)的妈妈来接她时,她正在穿衣服。她妈妈看到急忙走过来帮忙,红红说“我自己穿,我自己穿”的时候,妈妈却说“你不会穿”。
3.认为孩子动作慢,怕麻烦。
私下里,我也找过个别家长探讨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家长们则告诉我,是因为怕麻烦。例如吃饭,如果让孩子自己吃饭,孩子们吃得慢,而且会把饭粒吃得满脸,还会弄到衣服上,桌子上,又耽误时间,又增加负担,还不如喂饭省事。
4.不重视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如今的家长们只重视功利性的教育,很早就开始胎教,稍微大一点就开始进行各类补习班等,却忽视了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多年来,我们经常看到媒体上报道某某“神童”,3岁认识几千个字,4岁识别几百种汽车标志,5岁倒背字典等等。却不知道,这种“成功”是以牺牲孩子的健康和快乐为代价的。这几年,经常看到媒体报道某高考状元,在大学期间因为无法照顾自己独立生活,而被迫辍学。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正是家长们无知的做法,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严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剥夺了本该属于孩子的快乐。案例:豆豆(化名)在班里属于能力较强的孩子,才3岁已经参加了钢琴班,英语班等,但是,却不能独立吃饭,如厕。经过家长们的包办代替,孩子们会逐渐产生惰性和强烈的依赖性,遇到事情,怕苦怕难,这样下去,不利于孩子责任感,自信心等良好品质的发展。
二、对3~4岁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
幼儿园是一个大集体,每个班都有30名左右的幼儿,却只有3名老师。和孩子在家,6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情况,大不相同。初入园时,孩子对于新的环境有恐惧,有好奇。能够独立地进餐,如厕,盥洗等可以更好更快地适应集体生活。
?2、培养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指南》认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可以为其他领域的深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并且进一步指出,尽管幼儿需要成人细心合伙,但是这种保护不应过度,否则会影响幼儿主动性和独立性的发展。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3.培养幼儿独立自信的品质。
        通过孩子对生活习惯的培养,帮助幼儿建立自信的品质,以及独立完成事情的成功感。例如吃饭,在家需要成人帮助,上幼儿园则需要自己吃饭。第一次可能会把饭粒弄得满桌子都是,但是老师不能批评孩子,反而鼓励赞扬孩子。那么第二次,第三次……孩子慢慢熟练,就会一次做得比一次好。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遇到困难自己努力解决,而不是逃避的性格。同时,让幼儿感受到,独立完成事情的成功和喜悦,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
4.培养幼儿动作的协调能力。
《指南》中指出,动作发展不仅是生理学研究的范畴,也是儿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因为动作发展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领域。一方面,动作的精细、平衡性、协调性均可影响幼儿身体形态的发展。另一方面,动作的发展也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幼儿对于“抓”“拿”等动作的协调能力,以及幼儿肌肉群的发展。
三、如何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1.在孩子寻求帮助的时候,给他独立完成的机会。
        案例:午睡起来后,孩子们都坐在床上等着老师挨个给他们穿衣服。我就告诉他们“老师没有办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帮助那么多小朋友快速地把衣服穿好,小朋友们很容易着凉。所以,请小朋友们先尝试着自己穿一穿,我看看那个小朋友最棒,已经可以自己穿衣服了。”说完,我偷偷地观察孩子们的反应。很多平时坐在床上,等着老师穿衣服的孩子们都跃跃欲试,开始研究怎样将衣服穿到身上。还有一小部分孩子,茫然地看着衣服,再看看其他的小朋友,也慢慢地拿起衣服观察起来,学着其他孩子们的样子,进行尝试。还有部分能力强的孩子,自己穿好衣服之后还去帮助其他孩子。不一会儿,所有的孩子们都已经全部穿好了衣服。尽管衣服穿得歪歪扭扭,扣错扣子,有些孩子还把裤子穿反了,但孩子们都在没有大人的帮助下,独立穿好了衣服。这就证明了,有时候并不是孩子做不到,而是大人没有给孩子做到的机会。所以,首先学会放手,相信孩子们可以做到,并且给他们尝试的机会。
2.创设环境,教孩子生活自理的方法。
        如果孩子不会,那么即便他想要独立完成,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教会孩子怎么做很重要。根据孩子善于模仿这一特点,我将孩子们不会做的事情,用相机拍摄成详细的步骤图打印出来,并配上有趣的儿歌,贴在随处可见的地方。这一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如厕,可以拍摄两组照片,男生一组照片(分别是:脱裤子,站着如厕,提好裤子,冲厕),并且在图片下方配上相应的儿歌“脱下小裤子,扶住小雀雀,对准小洞洞,穿好小裤子,按下小按钮”。女生一组照片(分别是:脱裤子,分开腿蹲下,提好裤子,冲厕)在图片下方配上相应的儿歌“脱掉我的小裤子,分开我的小小腿,小心翼翼蹲下来,穿好我的小裤子,最后按下小按钮”。并教会孩子说这些儿歌。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参考照片和儿歌,独立完成。吃饭,喝水,穿脱衣服等,都可以采用这个方法。
3.游戏法。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在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中,添加了帮助小猫穿衣服,帮鸡妈妈照顾小鸡,给熊猫宝宝喂饭等等内容,可以帮助孩子们练习生活技能,巩固并逐步掌握。
4.家园共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家长意识到孩子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督促家长积极配合,家园同步进行。并在家园联系本中,及时和家长互相反馈孩子存在的问题,和孩子的进步情况。也可以经常和家长互相交流,探讨一些好的方法,向家长传授一些教学技巧,共同提高孩子的技能。
? 陈鹤琴先生曾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基本习惯,能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作为家长和教师更应该多一点耐心,多让孩子尝试和学习,相信孩子能够做好,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从而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