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学前教育幼儿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1期   作者:①谭琳②陈灿
[导读] 对学前幼儿的教育,需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
        ①谭琳②陈灿
        重庆市云阳县南溪镇水市小学

        摘要:对学前幼儿的教育,需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开展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康的思想和性格。然而,当下我国的学前教育系统,还不够完善,存有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对于该项教育工作,着手于幼儿心理特点展开了相关探究,并提出了一些培养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心理特点;培养策略
        引言
        幼儿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启蒙作用,而心里健康更是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学前教育需要结合幼儿的心理活动来开展,帮助孩子养成自信、健康的良好性格。但是,纵观我国学前教育,有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认为幼儿教育,就是对其进行识字、背诗等知识的学习,对于幼儿心理的注重程度相对较低,缺乏对其品德、性格等方面的培养。可以说,学前教育并非简单的带其做游戏、学知识,更重要是对其兴趣及心理健康的培养,为其将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学前幼儿的心理活动特征
        (一)专注力时间相对短暂
        在幼儿时期的孩子,在专注力上的保持时间还相较于短暂,只对于自己有兴趣的事物注意力时间相对长一些。大部分情况下都认为,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这个时候的他们就是这样,但是却不知,这个时期正是对其培养专注力的关键阶段,忽视了对其注意力的锻炼。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应当将专注力的训练作为基础,只有培养较好的注意力,才能使其在做事的时候保持较长的时间,利于日后的学习。
        (二)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发
        这个时期的孩子,总是喜欢问“这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这就体现了他们的活动不只单纯的是关于身体上的活动,在智力上的活动也开始萌芽,开始爱思考、想要找到答案,开始呈现抽象化的逻辑思维。例如,在植物、动物和水果的物品图案中,他们已经能够对其进行精准的分类,这就是逻辑推理能力基本形成的表现。
        (三)创造力正在崛起
        这一阶段的孩子,主要通过再造想象为基础,处于创造力萌芽时期。这个时候的孩子,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不会认为太阳就是单纯的红色,天空也不是只是单纯的蓝色,在他们的想象中事物的颜色常是夸张的。同时这个时期,他们也有很大的创造欲望,对于玩具的选择上,更倾向于于可变形、可拼插的玩具,通过他们的想象力加之创造力,能够创作出丰富的作品,亦可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四)语言表达及阅读能力增强
        学前幼儿这个时期,表达能力上明显提升,语言表达具备一定的连贯性,基本达到了吐字清晰、表达顺畅的阶段,可以将看到的图画故事完整的叙述下来。同时,他们还对部分抽象、概括类单词有了一定的理解,例如,生命、蔬菜、动物等。因此,在这个阶段,可以对孩子进行阅读的培养,为日后的理解能力做铺垫。
        二、针对幼儿心理特点的培养策略
        (一)根据幼儿的爱好去培养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与想法,这就导致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的不同,在幼儿教育中应当遵循孩子的特点去培养孩子。即孩子在哪方面有天份,可以尽量为其创设发展的机会,而不是由家长替幼儿选择爱好去学习。切勿因为听说跳舞可以提升气质,跳舞对孩子好,就盲目地送孩子去学跳舞,对于孩子的培养上还应遵循其本身的爱好和特点。同时,给予全面的引导,实施因材施教,从而培养孩子自己的兴趣。
        (二)让幼儿自己的事自己做
        自小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是对其责任感的培养,同时也是对其独立性的锻炼。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总想把最好的给他,什么事都替他做,然而这并非是对他好,反之是在害他,时间长了,孩子便会养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等问题。因此作为父母要“懒”一点,要明白能力需要通过自身的参与去锻炼,帮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不怕困难的好性格。
        (三)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与支持
        在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中,父母对于孩子失败后的结果,常常会通过表情和言语表达自己的不满,而这样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伤害,导致其逐渐失去自信,产生紧张感,因此容易养成胆小或叛逆等性格弱点。对此,在幼儿教育引导中,应该放手让孩子去做,并且给予鼓励与支持,只有充分信任孩子,他们才能更加自信、健康的成长。
        (四)注重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在幼儿教育中,对其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培养的过程中,家长与老师要配合,采取统一的、科学的方法,帮助他们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反之,如果方法不当,便会产生抵抗心理,反而出现更多的坏习惯。因此,要注意对其培养上的指导方式,切勿强求,好习惯便自然形成了。
        总结
        总之,在幼儿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人想法与特点,遵循孩子的兴趣来培养特长,而家长与教师是其成长中的重要指导角色,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采取合理的手段,切勿强求或过分溺爱,帮助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等良好行为的养成,促进去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庆梅, 王晓君. 学前教育幼儿心理特点及应对对策的几点浅析[J]. 教育现代化, 2019(54).
[2]王佳文. 学前教育幼儿心理特点及应对措施[J]. 环球市场, 2019, 000(021):276.
[3]王文敏. 浅析学前教育中幼儿心理特点及对策[J]. 读写算, 2019(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