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适宜性实践推进幼儿课程游戏化探研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1期   作者:强珎薇
[导读] 在推进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实践活动的适宜性,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适合变成游戏
        强珎薇
        江苏省无锡市东璟幼儿园214000
        摘要:在推进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实践活动的适宜性,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适合变成游戏,而是要选择更贴近幼儿生活需要、体现幼儿学习特点、能发展幼儿能力的游戏活动。教师应把握好引入游戏的契机,对幼儿进行适当引导,注意设计具有整体性的游戏实践活动,促进课程游戏化的顺利推进,把游戏理念融入一日生活中。
        关键词:幼儿;适宜性实践;课程游戏化;教学活动
        引言
        课程游戏化是一种追求适宜性的教学,也就是说要让幼儿园的课程变得更加适合幼儿,要让幼儿在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近年来,很多地方幼儿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建构自主性活动,形成了优势,创立了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幼儿教育教学。深入进行课程游戏建构观察研究,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启发,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善于思考等良好行为倾向具有启发引领作用。
        1观察,有效支持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幼儿教师要用儿童的视角来理解儿童生活。在展开课程游戏化设计的时候,教师要了解幼儿学习的特点,思考能给幼儿的活动提供哪些帮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科学地观察幼儿,优化观察方法,从而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科学的解释,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予幼儿有效的支持,并反思自己的支持是否真的能对幼儿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在鼓励幼儿参与建构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在旁边观察,看看幼儿都喜欢使用怎样的材料进行建构。有的幼儿想象力十分丰富,除了使用积木展开搭建以外,还会适当地加入易拉罐、纸板等其他低结构材料,能更自由地使用各种材料展现自己的创造力。但是有的幼儿思维就比较单一,只是单纯地使用积木,很少使用其他物品。对于这些幼儿,教师应及时对其进行支持和引导。对于不同特点的幼儿,教师采用的引导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对于善于观察的幼儿,教师可鼓励其观察其他幼儿的搭建,看看是否有什么能够学习借鉴的地方。对于善于交流的幼儿,教师则可使用语言对其进行引导:“是不是在为怎样搭建屋顶犯愁呢?”“是啊,没有那么大的积木,该怎么办呢?”“你看看还有什么材料能使用的呢?”“纸板倒是够大,可是它不是积木啊。”“为什么不试试呢?说不定很好看啊。”值得注意的是,观察幼儿的目的是更好地展开教学反思,适当地进行课程调整,推进课程游戏化,从而支持幼儿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除了观察幼儿,改善自己的观察和记录方法以外,还应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反思,进而提高课程游戏化的教学效率。
        2生活,满足需求
        在推进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教学参考书只是能参考的材料,不能用来照本宣科。若只是讲授课本中的内容,没有和幼儿的实际生活相互结合,那么课程游戏化的效果也不会理想。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认为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幼儿园的教育价值要通过课程来实现,而真正促进幼儿发展的其实是和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能激发幼儿兴趣、满足幼儿探究欲望的活动内容。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设计这样的活动项目,促进幼儿的成长。在了解了幼儿的生活后,教师发现不少幼儿都对家长的职业十分感兴趣,很想知道家长在上班时都干些什么,便选择了幼儿最感兴趣的几个职业,包括医生、警察、保安等,鼓励幼儿参与到角色扮演的活动中。幼儿首先尝试观察自己身边的医生、警察和保安,了解他们的工作主要是什么,然后再尝试展开模仿活动。有幼儿提出:“医生就是在我们生病的时候给我们看病的人。”教师回答:“那么医生是怎样给人看病的呢?”幼儿提出:“他们给人量体温、听心跳、看舌头,然后就配药给人吃。”教师便鼓励幼儿分别扮演医生和病人,然后将医生看病的过程表现出来。

同时,教师还引导幼儿思考:“有的小朋友看见医生就哭,不愿意看医生,大家说这样做对不对呢?”幼儿有所感悟:“不对,虽然医生让我们吃苦药,给我们打针,但那是为了给我们看病。”教师应了解幼儿对哪些生活中的事物更感兴趣,围绕这些事物精心设计游戏。这样的设计才能更好地促使幼儿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满足幼儿对游戏活动的需求。
        3评价体系的建立
        在幼儿体育课程构建过程中,幼儿教师要重视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使评价更为全面客观,教师不仅要关注双手抓杠杆、单手沙包投掷、单脚连续跳、快跑米数等项目的定量评价数据,还要根据核心素养培养要求,评价幼儿的课程参与积极性、规则意识、意志品质等内容。总而言之,教师既要注重结果评价,也要关注过程评价,既要进行定量评价,也要将定性评价纳入体系,以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为课程建设的后期调整提供依据。
        4以课程目标为基础,构建生态化课程内容
        从表面上分析,幼儿教育和早教之间的连接就像幼小衔接一样,此种衔接经常会被误解,很多认为是从低级时期转移到高级时期。因此,我们经常会站在事物的一个角度上去分析另一端内容,并没有站在生态圈角度上审视和判断一个事物和问题,进而使得幼儿进入小学后学习态度、生活以及各方面能力等发生了变化,出现很多差异性,这和幼儿过早进入小学化教学体系存在一定关系。所以,现在早教机构经常会忙着学习一些幼儿园的知识和技能,衔接并不意味着提前学习,也不是超前学习形式,而是基于此阶段对儿童的学习能力进行分析,针对幼儿的学习水平、兴趣和目标等进行适宜性分析和研究。早教儿童一般是0~3岁,而幼儿则是3~6岁儿童,6~12岁年龄段开展小学教育。这三个阶段存在一定衔接关系,都是建立在教育对象年龄差异性,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生态均衡状态和关系。文化生态倡导在保证一切事物的平衡、共生和渐进关系,使得不同教育类型能够共同进步和发展,对多元化文化课程资源进行分析和研究,注重整个过程中的生态性问题,建立多元文化生态教学体系,对早教和幼儿教育具有一定启示。目前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性教育,整体呈现着生活性、趣味性和综合性特征,《纲要》中提出要在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对幼儿阶段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提出了合理期望,要对课程设计的适宜性进行分析和审视,第一,幼儿园教师要对“后早教时代”特征进行分析,掌握其存在的特征,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心理特征进行分析,以适宜性课程建设目标为主进行设计,为幼儿构建生态化教学课程内容。第二,要对周围幼儿进行认真观察和分析,要及时掌握“后早教时代”时期幼儿自身具备的特征和年龄特点,不过,因为不同儿童在早教时期接受内容以及教学环境存在不同,所以在教学中必定会出现很多差异性,因此教师要针对幼儿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教学课程的适宜性,使得所有幼儿都能够适宜性发展。
        结语
        总之,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独立性、自觉性等特点,幼儿园要通过积极的课程游戏化活动,适时地逐步引导规范,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品质,为幼儿将来的成长、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丁月玲.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推进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5(12).
        [2]蔡菡.“课程游戏化项目”背景下江苏省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效果与启示———基于教师评价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18(12).
        [3]连秀明.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有效策略[J].幼儿教育研究,2018(06).
        [4]陈颖.促成课程游戏化,提升幼儿幸福感[J].教育观察,2018(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