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环
重庆市云阳县云阳师范学校幼儿园
摘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幼儿入园是幼儿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随着家庭结构等因素的变化,幼儿入园后的自理能力日益突出,许多幼儿都出现了入园不适应,自理能力差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幼儿初入园时情绪、饮食、睡眠、行为、身体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研究,从物质环境、人际环境、活动环境的差异,以及家园对幼儿自理能力上的不同认识和引导方式等方面,分析幼儿初入园时产生的不适应性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提升幼儿自理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解决对策
幼儿园是幼儿人生接触的第一个集体,也是幼儿步入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在最初的集体生活中形成的个性和行为态度将持续存在并影响幼儿一生。小班幼儿在刚入园时,对幼儿园的环境及生活不能及时地随环境变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幼儿早期的适应能力的强弱,将影响他将来对任何社会新环境的适应。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关注这一问题并不断探索适宜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自理能力不足具体表现
当小班幼儿第一次入园时,他们往往会出现焦躁不安、情绪波动大、不停哭泣等现象,这种现象根据幼儿的不同,其发生时间也不尽相同。饮食方面:小班孩子入园后,暂时会出现食物摄入量低、便秘和消化不良,需要老师喂食才会吃饭。行为方面:进入幼儿园后,孩子往往会有一些行为上的变化,比如更加依恋、退缩、胆怯、沉默等行为,很多基本的东西都需要教师帮忙才能完成。身体方面:少数不喜欢在入园后进食的幼儿可能会导致暂时的体重下降。具体还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情绪方面的不适应性
具体表现在对父母强烈的依赖性、情感上的不满、不安全感,与父母形影不离。而且在家中,幼儿基本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被家长溺爱较多。从家庭到幼儿园,孩子首先表现出情绪失调,其次是对新环境的不适应,进而表现出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的问题。
(二)幼儿生活方面的不适应性
主要表现为他们不能做他们应该做的事,吃饭、睡眠时间与在家也不同,缺乏规则意识。孩子们不愿意上幼儿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生活规则的改变,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孩子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家里,饿了就吃,想玩就玩,生活不规律。上幼儿园后,他们需要在早上准时上幼儿园,自己吃午饭,并有一个规定的时间进行游戏活动。这让孩子们觉得很不习惯,所以在幼儿园不愿意自己做事情,失去了依赖性。
(三)幼儿社会性方面不适应性
主要表现在不喜欢主动交朋友,怕生,不能用适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要。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来看,3-4岁幼儿对于朋友的观念还比较淡薄,沟通意识不强,沟通和维持长期友谊的乐趣也比较少。他们交流的乐趣更多地在于共同的活动而不是情感联系。
二、影响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其一,家庭环境。家庭社交环境较为封闭,幼儿在大部分是成人的世界里成长,家长又较少的让幼儿与同龄人相处,在与同龄人相处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生活自理能力也会很差。其二,家庭教养方式。
一种是家长过于宠溺孩子,事事顺着幼儿,导致幼儿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合作能力较差,而且这类幼儿往往生活自理能力差。其三,家长接送幼儿的态度。家长往往会因为幼儿的哭闹而不舍,有的长时间呆在幼儿园,有的家长直接把孩子带回家。
(二)幼儿园因素
其一,幼儿园每个班级的人数超标。现在幼儿园的标准是两教一保,而有些幼儿园的班级人数严重超标,教师没有更多的精力照顾每一位幼儿,从而缺乏了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其二,教师的素质。个别教师不能很好地引导新入园幼儿,往往会运用恐吓使幼儿安静、不哭闹,缺乏耐心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其三,幼儿园作息制度不合理与缺少人性化,缺乏合理的规章制度对幼儿的自理情况形成约束。
(三)幼儿自身
如果幼儿性格内向,不能与别的幼儿进行友好交往,甚至躲避其他幼儿,依赖性较强,很少单独活动,会使得适应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完成幼儿的自理能力建立。由于性格内向和缺乏交往,导致幼儿缺乏自身的自理能力的培养。
三、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性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尽快熟悉环境,缓解入园焦虑,提升自理能力
入园焦虑与自理能力是相关的。所以,缓解入园焦虑有利于提升幼儿的自理能力。而入园焦虑又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安全感的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往往来自对周围环境的熟悉程度。入园前,可以带孩子去幼儿园看看,各个教室走走、玩玩,和老师拉拉手,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这样可以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能提高他的安全感,并产生想到幼儿园的愿望。多和上幼儿园的孩子接触,听孩子说幼儿园的事,家长在家中可以和孩子玩幼儿园游戏。鼓励孩子出去交往,鼓励孩子与陌生人交往,尤其是和同龄的小伙伴玩,以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和乐群性。入园焦虑缓解后,幼儿的自理能力就会逐渐得到提升。?
(二)为幼儿建立科学的一日常规和作息制度
有规律的作息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幼儿园的常规对幼儿来说应该是积极的,幼儿一般都能够愉快的接受。新生入园后,老师要用积极的语言描述常规,并讲解示范,这是常规培养的基本方法。应该向幼儿解释理由,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并进行适当的行为训练,有助于常规的形成和自理能力的提升。
(三)建立“家长自愿者”社团,共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家长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资源,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合作者。家长的不同社会角色、职业背景,都可以为幼儿园提供丰富的知识信息,部分家长具有自身的教育优势,可以为幼儿园提供有关幼儿发展的丰富经验,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成功的育儿经验,也是幼儿园有效的教育资源。基于以上精神,为了充分调动家长关注、关心、服务教育的工作热情,进一步营造家园共育氛围,我们整合社会力量,发挥社会、家庭、幼儿园三位一体的教育优势,幼儿园的各年级组可以对各班家长进行“家长自愿者”招募,建立“家长自愿者”社团,共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家长自愿者需要做到:1.尊重和信任老师,热爱孩子,关心幼儿园工作。2.乐于助人,愿意为幼儿园、孩子及家长服务。3.有爱心,有耐心和责任心,热心参与公益事业。4.能安排一点参与活动的时间。5.利用自身兴趣、特长和专业,为幼儿园、幼儿提供帮助。
结语
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为此,本文开展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三点策略:尽快熟悉环境,缓解入园焦虑,提升自理能力;为幼儿建立科学的一日常规和作息制度;建立“家长自愿者”社团,共同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马艺萌. 小班幼儿入园焦虑应对策略的研究——以昆山市北珊湾幼儿园小一班为例[J]. 才智,2018(03):101.
[2]喻莉莉. 家园共育培养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策略分析[J]. 华夏教师,2018(02):48-49.
[3]申文香. 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研究[J]. 成才之路,2015(08):72.
[4]王春玲. 如何提高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J]. 甘肃教育,2017(22):75.
[5]张纯. 重视一日活动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探微[J]. 成才之路,2018(0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