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
重庆市合川大石中学
摘要:随着计算机设备的普及,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信息时代中具有明显价值。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已经脱离了原本鸡肋学科的地位,呈现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与学生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鉴于过去很长时间里高中教学对信息技术的忽视,当下计算机教学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学科。本文主要探究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常见问题,并依据实际情况提出有效应对措施,希望能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教学;问题及应对
引言
高中信息技术由于不参加高考,一直以来处于被忽视较为严重的地位,教学水平发展缓慢。但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下,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工作同样有着积极的意义。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受到教学时间限制,教学时间非常紧张。下文将主要分析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常见问题,并深入研究高效化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多角度分析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造成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情况的因素,主要分为两个大方面,分别是学生因素、教师因素,下文将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一)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
实际教学中看到,高中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已有技术基础、技术学习情况等都有着较大的差异。一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完全空白,这就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进度都难以符合整体学生需求。再加上高中生在高压的学习环境中,面对不属于高考科目的信息技术缺乏相应的学习动力。这也导致大部分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实际课堂学习效率十分低下,教师的精力与努力被极大浪费。
(二)教师方面的负面影响
由于长期以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被忽视严重,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理念都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中。调查实际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发现,还有很大一部分信息技术课堂理论教学比例失调,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完全得不到体现。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在学生心中的感受与其他学科并无差别,实际信息技术水平并无增长。而且大多数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还在使用填鸭式或模仿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机械化学习操作,缺少课后练习环节,基本不能发挥应有的教育价值。
信息化时代中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但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并未出现适应性变动。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围绕教材内容展开教学,对信息技术有一定了解的学生甚至会被打消学科兴趣。而且在相对老套的教学内容中,学生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力也会进一步被磨灭,很难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与应用。
二、优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体策略
(一)依据学生水平安排探究性任务
由于兴趣爱好、生活条件的不同,高中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也比较明显,学习能力也有较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减少课堂上理论教学时间,依据学生技术水平安排对应的探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不断成长。针对完全不了解信息技术的学生,教师应当安排难度较低的探究性任务,并及时的进行理论讲解与问题答疑。值得注意的是,对信息技术缺少了解的学生一部分属于有兴趣但生活中缺乏接触,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兴趣的缺失,两种类型学生要区别对待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并维护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会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难度不断增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出现兴趣的下滑及丧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并维护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一方面可以选择具有趣味性的探索任务,科学控制任务难度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借助趣味讲解方法,选择有趣的教学内容培养另一部分学生兴趣。还可以采用竞赛类型教学活动,为学生带来一定的竞争空间,维护学生对信息技术深入学习的热情。
(三)构建并应用科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状态的影响不容忽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同样需要科学教学评价体系的辅助。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实际状况设定评价标准,实际教学中多采用正向评价维护学生自信心。不能仅以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增长作为评价标准,避免水平较差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教师还应当注意学生技术水平的测试形式,根据学生技术水平差异提供不同难度的测试任务,以此更好的维护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信心。
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还有较大的完善空间,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教学习惯、学校的重视情况都需要进一步改善才能保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有效性。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从学生兴趣的激发入手,依据学生实际信息技术水平选用合适的教学措施,配合公平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促进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梁宏. 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J]. 科技资讯,2018,16(33):172+174.
[2]秦琴琴.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探索[J]. 数字教育,2019,5(02):64-66.
[3]王克胜.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计算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10):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