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浩然
( 湖南省工业技师学院 湖南省岳阳市 414000)
摘要:智能制造的转换是中国制造战略2025的突破口和大方向,在未来几年里,拥有自动化专业背景的多个学科人才将被用于建筑改造,但是传统的人才结构和专业结构却很难满足于未来的发展。为了形势的发展,技工院校必须以机械设计为主,重建跨学科的课程群,对应制造企业对智能化、改造能力的要求积极做出改变以适应未来的情况。通过对智能制造设备所需要的人才的分析,本文提出了综合专业知识,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的新构想,并且就现状为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机械制造类专业;对策
引言
智能制造是产业转换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方向,以及其分布在网络上的生产设备。作为智能制造过程的执行载体,自动检测设备、自动装配设备、工业智能机器人、数据采集与存储设备具有自主研发设计等功能。当这种设备被大量使用时,传统制造业将成为“智能工厂”,同时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学如果不加以改变,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一、智能化生产设备所需人才的素质特点
这次产业革命将深刻影响全球产业结构,其核心是全球产业体系的形成。通过充分利用赛博空间虚拟系统(CPS)中的信息物理系统(CPS)和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新型智能化生产设备。数字化工厂是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具体体现,生产技术也将成为未来各学科综合应用的前沿[1]。
我国制造业自动化程度不高。生产模式以低成本、高消耗、高排放为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而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少,人力成本的上升,中国将根据本国国情,逐步发展智能工厂。第一,2020年,首先要打好智能工厂的基础,做好各项工作,那就是在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基础上,对数字化化工厂进行试点示范。针对此现象,技工院校的机械制造类专业的设立应该充分考虑如今的需求,对学生的培养要具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步入社会时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工科院校机械制造专业在中国制造2025中的机遇与挑战
1.“中国制造2025”给高职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各阶段的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十八大也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次会议是在我国改革与发展进入新阶段,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的背景下召开的,会议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描绘出新的蓝图,开创出新的局面,此次会议注定会成为我国技工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2]。
2.高职教育面临的中国制造2025挑战
从我国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现状来看,高端工程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本应在业务层面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事业单位,也纷纷效仿名校所谓的改革。把高端人才引进到世界各地,但不管理论、发明、设计多么优秀,都离不开优秀的工程师和操作水平熟练的工人。
三、《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技工院校的发展对策
1.专业性挑战
如今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的突破,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将得到提升。技工类院校应优化专业布局,使专业结构适应经济发展趋势,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应用型人才。
2.课程安排
随着高科技企业的不断使用,低技术工人将逐渐被高技术工人所取代,而简单而重复的工作将由自动化的机器来代替。科学技术工作者既要直接参与生产,又要参与管理和研究开发,事实上,多年以来,技工院校大多在遵循普教知识课程体系模式。在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前,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较低,学生就业稳定性较差,与企业岗位的相关性较低。因此,探索校企合作、面向工作过程的项目型课程体系,如何让学生把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全面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成为重要问题[3]。
3.教师培训
现如今构建综合性教师队伍势在必行。首先,要形成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作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的知识体系需要不断地更新。此外,还可举行专题讲座,与专业教师进行交流,探讨实际问题,以寻求解决的有效办法。除此之外,还应该组织企业、教育部门各类专业人员参与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改革研究。
4.建立基地
应装备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要建立和调整职业教育基地,并邀请企业参与设计和建设,以保证培训基地的可拟性。
第二,加强校外封闭实训基地建设。政府各部门、行业协会、地区性校友会等机构要积极参与校友会的活动,加强与政府、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发挥校友会的作用,在合作企业中,逐步向优质企业集中,与有责任心、有文化、有技术、有管理水平的企业结成联盟,建立实习基地,开展校外就业。在校地、产、企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实训、孵化、技术研发和社会培训相结合的区域创新创业基地。
5.课程体系的改变
跨学科课程的运作必须进行系统的规划,这也是中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深入探索,依据各学科课程体系的基础结构与主干学科相联系的二级相关学科确定课程。“课程群”应具有相关性,就课程体系而言,以职业资格管制目标与能力、初期培养、专业实习、创新实习、综合训练与实践等相关环节为基础,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逐步拓展与深化教学内容。此外,还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性与非教育性相结合,以校、企为主体设立大学实践体系。跨学科课程群的构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电控面板。设计委员会可以由3位设计师组成。而数字化工厂系统的调节、维护能力和“工业机器人综合应用能力”组成的模块可以由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两大部分组成。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多学科的课程群,将会大大提升技工院校机械制造类学生的专业素养。
四、结束语
今后科技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必将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力军,只有抓住“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在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重点加强关键技术研发人才和业务骨干的培养,技工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在社会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许龙."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J].考试周刊,2018,000(023):1-2.
[2]卢雅琳,徐文婷,王江涛,等."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类专业硕士"2+2"培养模式探索[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8,v.24;No.125(02):114-117.
[3]沈言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机械制造类专业体系重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000(01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