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形声字声符的研究价值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1期   作者:1巩志英 2张瀚文
[导读] 文章通过例证分析《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形声字对中小学生识字教学的价值、对汉语同源词研究的价值
        1巩志英   2张瀚文
        1.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山城街道刘庄小学   山东   枣庄  277200
        2.香港教育大学人文学院文学及文化学系   
        摘要:文章通过例证分析《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形声字对中小学生识字教学的价值、对汉语同源词研究的价值,为探讨常用形声字声符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价值打下基础。
关键词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声符;形声字;研究价值

引言
        形声字声符的研究对汉字学习和文字学方面有重要意义,《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包含了常用的绝大多数汉字,具有很高的代表性。对《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进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主要表现在:对中小学生识字教学的价值和对汉语同源词研究的价值。
        1对中小学生识字教学的价值
        常用形声字的声符既可以表音也可以表义,在中小学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充分发挥声符的作用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1.1.“夬”,读作guài,《说文》:“分決也。从又,纡象決形。”多有分开的意思。从“夬”之字多读为jue,有“分开、”义,例如:诀、决、抉。
        “诀”, jué,《说文》:“诀,诀别也。从言,夬声。”本义是指永别、生死诀别。后词义弱化,《史记》:“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指辞别、告别义。
        “决”, jué,《说文》:“从水,夬声。行流也。”本义是水冲破堤岸。古籍多为“決”,现行的汉字作“决”,将“決”归为是“决”的异体字。《书·益稷》:“予決九川,距四海。”引申有冲破、弄断、打开等义。
        “抉”, jué,《说文》:“抉,挑也。从手,夬声。”段注:“抉者,有所入以出之也。”指剔出、挑选义。《庄子·盗跖》:“比干剖心,子胥抉眼。”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这些字音与字意的相通之处,从“夬”字整理出来,便于学生识记。
        1.2. “半”,读 bàn。《说文》:“从牛,从八。半,物中分也。”“八”原义为分,会分割牛体之意。其本义为一半、二分之一。从“半”之字多读为 ban、pan,表“分开、分离”义,如判、畔、拌。
        “判”, pàn,《说文》:“从刀,从半。”本义指分开、判分。《广雅·释诂一》:“判,分也。”《左传·庄公三年》:“纪于是乎始判。”杜预注:“判,分也。”可引申为半、分辨、评断、判决义。
        “畔”, pàn,《说文》:“从田,半声。畔,田界也。”本义田地的界限。《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引申为界限、疆界、旁边等。
         “拌”, bàn,《说文》:“从手,半声。”《字源》记有分开、剖开之义,《史记》:“明月之珠,出于四海,镌石拌蚌,传卖于市”。
        这些形声字同用一个声符,字音或相同或相近的,把具有声符示源功能的形声字在教学的过程中总结起来,统一教学,不仅能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且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更好地掌握这些字,以达到减轻学习难度的目的。
        2对汉语同源词研究的价值
        探求语源作为声符示源功能研究目的,与同源词研究目的是一致的。同源系联作为研究同源词的重要方法,是以形、音、义为线索来探求同源关系。而形声字声符则正满足这一需求。如果把那些声音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形声字看作一颗颗珠子,那么声符便是穿珠子的线。
        2.1.以“工”为声符的“攻”“功”“虹”“江”“杠”组字
        “工”,金文作“”,《说文》:“象人有规矩也。凡工之属皆从工。”《字源》:“见纽,东部。象形字,像古代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曲尺。”“攻”,《字源》:“见纽,东部。”《说文》:“击也。从攴,工声。

”形旁“攴”为手持械具以击状,表示“攻”的本义是用工具击打事物。由《字源》中“古初以工为攻,后乃为造专字”可知“攻”的源头、声首与初文都是“工”。“功”,《字源》:“见母,东部。”《说文》:“从力,工声。功,以劳定国也。”本义是用工具取得功业、功绩。《字源》又解释道:“战国时期只作‘工’。”后加形符“力”,使表义更加明显。
         “攻”“功”二字与声符“工”在读音上都为见母东部,在字义都是对“工具”义的引申,都有用工具做某事含义,因此它们应为同源词。
        而从“工”的字有些也具有长而横之义,如:“虹”,匣纽东部,《说文》:“从虫,工声。”指雨后天空出现的长的彩色圆弧。 “江”,见纽东部,《说文》:“从水,工声”。古代专指长江。“杠”,见纽东部,《说文》:“从木,工声。床前横木也。”即长的木棒或棍子。
        虽然这三个字与“攻”“功”两字不属于同源词,但是这三个字上古韵部同属东部,意义上也都有长且横之义,是同源的。由此可见,运用声符示源的方法是可以找寻同源词的。
        2.2“戋”,《说文·戈部》:“戋,贼也,从二戈。”“残”的古字。清段玉裁注:“戋,此与残音义皆同,故残用会意,今则残行而戋废矣。”本义即为残灭,引申为小、少义。以下这两组由声符“戋”系联起来的形声字,虽然从“戋”,但核心意义并不相同,因此这些字只能分成两组同源词。
        2.2.1表残灭义的字有:残、践。
        “残”,从纽,元部。《说文》:“残,贼也。从歺,戋声。”《苍颉篇》:“残,伤也。”“贼”义为害,所以“残”本义为伤害、杀害。
        “践”,从纽,元部。《说文》:“从足,戋声。履也。”段玉裁注:“履之著地曰履。”即本义为踩、践踏。
        “残”“践”二字,上古读音相同,词义都有伤害、践踏义,应归为同源词。
        2.2.2表小义的字有:贱、浅、盏。
        “贱”,从纽,元部。《说文》:“贱,从贝,戋声。贾(价)少也。”本义指价格低,钱数小。
        “浅”,清纽,元部。“浅”,《说文》:“从水,戋声,浅,不深也。”本义指水少而不深。“盏”,精纽,元部。
        “盏”,《说文》:“从皿,戋声。”《方言》卷五郭璞注:“盏,最小杯也。”本义指浅而小的杯子。
        “贱”“浅”“盏”上古声母同属元纽,读音相近,且意义相通,都表小义,可以归为同源词。
        2.3“莫”,《说文》:“莫,日且冥也。”上下为草木,中间表太阳,表示日暮时分太阳落下。本指日落的时候,由逐渐被黑暗所笼罩引申为覆盖义等。 由此可以系联“幕”“膜”二字。
        “幕”,明纽,铎部。《说文》:“从巾,莫声。幕,帷在上曰幕;覆食案亦曰幕。”本义指帐篷的顶布,后引申为遮盖东西的幕布。《庄子·则阳》“解朝服而幕之”中“幕”就表覆盖义。
        “膜”,明纽,铎部。《说文》:“从肉,莫声。膜,肉间胲膜也。”本义是指生物体内的薄膜,有覆盖、包裹、分隔之义。
        “幕”“膜”上古读音相同,词义相通,都有覆盖、包裹义,可以归为同源词。
        由此看来,通过声符系联起来的常用形声字,并不都是同源的。同一个声符组成的形声字有可能同源,也有可能不同源;同一声符的形声字有可能是一组同源词,也有可能是不同组的同源词。因此,在利用声符示源系联同源词时,要仔细论证,避免出现错误。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字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3] 曹先擢、苏培成.汉字形义分析字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 李学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
[6] 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