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课程与游戏的融合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1期   作者:高益萍
[导读] 幼儿阶段是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好奇心重是幼儿的主要特点
        高益萍
        空军郑州蓝天幼儿园,河南省 郑州市 450000
        摘要:幼儿阶段是幼儿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好奇心重是幼儿的主要特点,其中,幼儿园学前教育在幼儿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培养幼儿的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以及塑造幼儿良好的性格品质有着重要作用。在幼儿园教育中开展游戏活动,有利于幼儿教师实施对幼儿的教育与管理。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与游戏的融合
引言
        幼儿阶段的幼儿尚处于接触这个世界的初始时期,其具有活泼好动、爱玩的特征,因此幼儿对游戏的积极兴趣比较明显,更加乐意于享受游戏所带来的快乐,在生活中家长也常常带领幼儿参加到各种游戏活动当中。因此,从兴趣吸引的心理作用出发,可以借助游戏的方式开展幼儿的教学活动,在游戏过程中营造愉快氛围,调动快乐情绪,实现对幼儿的良好教育,帮助提升幼儿的沟通表达能力、知识认知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不仅寓教于乐,而且寓乐于教,对于幼儿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1 目前学前教育的不足
        学前教育是开展教育工作的最初阶段,是实现终身教育的起点,对儿童今后学习习惯和身心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这对幼儿教师自身专业水平职业素养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有些教师还存在思维模式落后的问题。由于任教时间长,已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模式,这种传统思想不利于现代化的教学。另外,在学前教育时期,学生的年龄也存在个体化差异。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发育上都不完善,甚至有些孩子不能认知和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所以,很多教学内容不能顺利的展开。最后,是硬件配备设施问题。良好的教学也需要齐全的硬件设备作为辅助工具,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现教育的形象,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学前教育时期的学生对文字的认知较弱,图形认知相对较强,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丰富而多样的教学道具,让学生简单且直观的明白教学的知识和内容,所以硬件设备配备不完善也会影响学生的学前教育情况。
2 学前教育课程与游戏的融合措施
2.1 构建游戏课件平台
        将游戏课件运用到学前教育中,学前教育重视游戏课件设计,并且以互联网平台为导向,构建游戏课件平台,为游戏课件的收纳以及收录提供平台。游戏课件的平台构建,能够将所设计的游戏课件进行收纳,构建一个大数据游戏课件库,针对一些常规化的游戏开展模式,只需教师在平台中获取相对应的信息资源即可,通过游戏课件资源运用,实现游戏课件活动开展,节省教师设计游戏课件时间。同时,针对一些个性化的游戏活动开展,需要教师进行自主的设计游戏课件,因此,需要教师不仅要在游戏课件平台中获取资源,也能够自主设计游戏课件资源,进而推进游戏课件在学前教育良好的运用模式。同时,针对游戏课件平台的设计,以网络为支撑,不仅重视游戏课件资源部分的展示,也要立足于计算机设备,在网络平台中设计实践类的游戏课件,可传递给家长,让家长登录平台,日常引领幼儿进行实践,通过实践拓宽幼儿思维,促进幼儿成长,达到游戏课件设计良好模式。
2.2 利用游戏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要想将游戏化教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将其完全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中。例如,学前教师在带领幼儿开展音乐活动时,便可以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听口令做动作”的小游戏。在游戏中,教师要融入节拍练习,然后通过玩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学会打节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育活动的几个环节设置成不同的游戏,带领幼儿“冲关”,这样一来,幼儿就会积极参与这种闯关游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每个游戏中融入相应的教学目标。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不仅可以充分实现教学目标,而且可以提高幼儿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图形宝宝排排队”这一数学游戏中,幼儿通过闯关游戏学会了看规律,并开始学习如何基于已有的规律创造新的规律。教师还可以将整个教学活动分为三个游戏关卡,每个游戏关卡都针对相应的学习内容,幼儿要想成功迈过关卡,就必须完成教师布置的小任务,直至全部闯关成功。另外,游戏中的故事情节也深受幼儿喜爱。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将游戏的背景设计为有趣的故事,它可以包含魔法或探险的元素。在游戏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让幼儿将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主人公,并带着任务进行游戏。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每完成一次游戏活动,便向教学目标迈进了一步。
2.3 创建游戏教学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情境创设是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常见的教学辅助手段,其能够与多种教学方法相融合,并发挥出更加高效的教学价值。幼儿教育中对游戏教学法进行实践应用时,也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幼儿真正沉浸在游戏教学环境当中,促使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获得更加真实的学习体验,并为幼儿竞争意识、规则意识以及纪律观念等综合能力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通过游戏情境的创设,可以充分展现出游戏的趣味性,以此激发幼儿对游戏、对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知识应用能力。以幼儿英语教学为例,作为一种外语语言类课程,其应用环境在幼儿的生活中比较狭窄,因此很难获得相应的表达运用机会,语言能力自然无法得到提高。对此,幼儿教师则可以在游戏教学模式下为幼儿创设语言应用情境,从真实性的角度出发对英语单词、英语短语以及简单的交流用语结合至游戏当中,如可编制顺口溜或英语歌曲等形式进行传唱,也可以结合相关的英语童话故事,借助角色扮演强化幼儿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游戏情境创设的未来发展趋势应以实用性、真实性为主,促使幼儿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扩展幼儿的知识范围,保障幼儿能力的发展。
2.4 运用趣味性与教育性的游戏
        较之于其他游戏类型,学前教育游戏的最为主要特点是趣味性与教育性较强。通过在幼儿园中实施有趣的游戏活动,充分地调动幼儿参与到教育活动积极性,发挥出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幼儿自身的探索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游戏设计环节中,教师除了考虑幼儿的兴趣爱好与性格特点,还应当保证游戏的教育性,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游戏包括了两种类型,一种是认知型游戏,主要作用是在于可以促进幼儿认知水平提升;一种是活动型游戏,主要是可以促进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与手脑协调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设计游戏活动时,点燃幼儿的游戏兴趣,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活动之中,从而促进幼儿的成长与进步。例如,教师可以开展“爸爸妈妈找一找”这一游戏,首先让幼儿搜集父母和自己的音视频与照片等,并让每个幼儿上台来讲一讲自己的爸爸妈妈,对于讲得好的幼儿,教师要加以表扬与奖励,调动每个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在家长会上教师可以让每个幼儿上台讲述,这样可以加强幼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
3 结束语
将学前教育课程与游戏相融合,不仅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还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在进行学前教育时,要正视学生的天性,不能刻意地约束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将游戏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发挥出游戏教育的职能,这样才能让学前儿童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泽敏.学前教育课程与游戏的融合探讨[J].读写算,2019(22):40.
[2]殷淑莉.学前教育课程与游戏的融合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1):1.
[3]王恬.学前教育课程与游戏的融合相关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19(18):58.
[4]李峒晔.学前教育课程与游戏的融合研究[J].中华少年,2019(12):285.
[5]于志磊,葛玉平.学前教育课程与游戏的融合探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09):1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