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星怡
浙江省龙泉市机关幼儿园 八都镇中心幼儿园 124131
摘要:目前,我国在教育事业中做出重大贡献,并且新课改的实施,使得教学效果显著。但是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的衔接过程中仍然有不少问题存在,因此,我们需要不断优化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的问题,为今后的教育衔接问题提供有效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初等教育;衔接策略
引 言
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的方式以及知识内容会有所不同,在衔接过程中常发生衔接问题。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展开分析,阐述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基本概述,并就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策略,希望对今后的教育衔接问题有所帮助。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学前教育概述
学前教育主要指3至6岁儿童的教育,许多重要的能力和个性特征形成了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特别的一点是,这一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儿童的身心发展从最初的非定型观念转变为基本定型观念,并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开始学习。如儿童的家庭生活模式、父母的态度和养育方式、儿童周围的人和事物等可以称之为学前教育。
(二)小学教育概述
初等教育通常指一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第一阶段,针对6-12岁的儿童。小学教育是一种教育,它使受教育者能够奠定知识和文化基础,并为他们的初始生活做准备。这是一种国家基础教育,由国家以立法形式确定,并由国家实施。
(三)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
学前教育主要针对3-6岁的儿童,而初等教育主要针对接受初等教育的儿童。初等教育比学前教育需要更多的知识,学前教育在结构、能力和深度上都不同于学前教育。此外,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没有划分学科,而是侧重于培养儿童的兴趣。小学教育的学习内容有详细的划分,侧重于传授知识。
二、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层面
1.幼儿认知归因偏差
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其教育内容和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在生活中,幼儿园主要玩游戏和午睡很长时间,而小学主要上课,游戏时间短,没有午睡。
2.幼儿主体地位缺失
虽然有规定明确指出,教师是儿童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但在现实中,许多教师仍然占据着教育的主体地位,坚持从成人的主体意识出发设定教育目标和设计活动计划,忽视儿童在活动中的兴趣和愿望,导致儿童主体地位的缺失,儿童只能被动接受教育,儿童的话语权、自由交流权和游戏活动权被无情地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教师层面
1.教师教育理念偏颇
尽管中小学教师基本上可以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选择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学前教师与小学教师的教学方式会存在差异,并且教育知识的内容和环境也存在偏差。目前,虽然我国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但还没有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更好地实践。
2.小学化教育导致幼儿厌学
社会上许多幼儿园和家长把他们知道多少单词和他们能做多少数学题作为衡量儿童发展的指标。他们偷偷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提前带到幼儿园,以便没有入学的大孩子能够学习。这不仅不能提高孩子适应学校的能力,还会在以后的教育中造成各种不利因素。
(三)家长层面
1.家长与幼儿交流少
成人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向导,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比其他人更大。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沉重的工作压力、沉重的生活负担和其他原因,许多父母减少了与孩子独处的机会,甚至更不愿意与孩子在语言、动作和情感上交流。
每个家庭都是独立的学校,每个家长都是独一无二的老师。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位学生的家长的教育背景以及生活经验等不同,导致幼儿的生活也有所不同。
(四)社会层面
1.教育主管部门重视不够
过去,高等教育局只注重学业成绩和艺术特征的发展,而很少关注学前教育。他们没有完全理解幼儿园-学校界面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园校对接教育没有紧密联系。
公立幼儿园和私立幼儿园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这也导致幼儿教育的速度不均衡。
2.社会各界价值观念不同
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教育现象导致家长错误地认为,准备上学就是背着一个小书包,简单地使用小学课本,提前学会读、写、算。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一些幼儿园从小学招收退休教师,根据小学的面貌安排时间表,并提前用小学课本教小学一年级,从而使幼儿园教育实质上成为小学教育。
三、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策略
(一)让孩子们做有准备的儿童
1.调整作息时间,减少幼小生理活动差异
儿童进入一个大班级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身心发展呈现出与幼儿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此时,大班教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满足孩子生活、学习、运动和游戏需求的基础上,调整日常作息时间,提出守时的纪律要求。
2.大胆放手锻炼,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在小学,需要制定一些课堂纪律,让小学生遵守纪律。例如:他们早上不能上学迟到,他们不能在课堂上自由行走,他们只能在课间上10分钟厕所大小便等等。
(二)让教职工做有储备的教师
1.树立良好教育理念
过去,许多幼儿园没有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角度认识到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幼儿的联系工作无非是参观小学,学习做一天小学生,打包书包和其他具体活动,但这样只会降低幼儿对小学的兴趣。通过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认识到衔接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之间是一个发展过程,促进儿童顺利实现从学前阶段到自身学龄发展特征的交替、转化和升华,它是儿童身心发展中数量和质量变化的统一。
2.设计幼小衔接课程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在进入小学之前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在幼儿园,课程是孩子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需要利用课程教学,制定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帮助幼儿更好的适应初等教育的教学环境。
(三)让父母做有科学素养家长
1.积极参与活动,给予幼儿正面鼓励
父母的教育水平、教养方式、家庭资源、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和价值观构成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外部环境。父母对孩子受教育的感受以及他们参与小学生之间联系的愿望是至关重要的。
2.编写指导手册,提升科学育儿意识
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的衔接是一个发展过程,它促进儿童从学龄前阶段到学龄阶段的顺利完成。这是一个父母特别关注的问题。幼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儿童对学习感兴趣,能够适应人群,有一个组织良好的生活,并使自己自然和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四)让社会做有责任的教育部门
1.主管领导重视,实现业务高效联动
相关地区教育部门要深入各级各类幼儿园,传播学前教育前沿研究信息,解决幼儿园发展瓶颈问题,引导校长科学管理幼儿园,协助幼儿园总结优秀管理经验,有效搭建行政促进与业务沟通的桥梁,全面致力于学前教育内涵与外延的实践研究,不断积累和完善地区学前教育管理经验。
总之,在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的衔接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其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使幼儿可以更好的步入初等教育学堂。面对教育衔接的问题,除了教师外,父母和社会也需要共同努力,使问题最小化。
参考文献:
[1]徐有为. 终身教育视域下的有效幼小衔接[J]. 当代学前教育, 2017, No.62(04):26-29.
[2]李琳, 张军. 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热点及趋势——基于CiteSpaceⅤ的知识图谱分析[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 35(02):128-133.
[3]李召存. 论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小衔接研究[J]. 全球教育展望, 2012(11):59-64.
[4]杨文. 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 学前教育研究, 2013(8):61-63.
[5]万贞妮. 去小学化背景下的幼小衔接初探[J]. 教师教育论坛, 2019(6).
[6]陈帼眉. 关于幼小衔接的几点思考[J]. 早期教育, 1998(01):36-37.
[7]王雅红. 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7):19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