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玲艳
金华广播电视大学(浙江商贸学校)浙江省金华市321022
摘要:近年来,国际商务专业在我国本科高校的设立迅速增长,而国际商务专业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诸多待以解决的问题。如何完成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使命,专业的设置是否具有明确的定位,专业特色是否得以凸显,是探索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国际商务“新”人才培养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路径;?
引言
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大量跨国企业进驻我国的同时,也让我国企业的国际商务往来变得越来越频繁,而为了更好地进行国际商务往来,企业对于相关专业的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想要对这种要求进行满足,进一步提升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还需要相关院校对现有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实际做好优化工作,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产教融合对我国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我国国际商务专业自2003年开设以来,已由最初的十几所院校扩展到现在的250余所。对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调查,发现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并不匹配,导致国际商务专业的毕业生难以找到对口工作,于是转而走向其他专业领域就业,这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由此可见,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全球化、“互联网+”、大数据及电子商务飞速发展背景下企业对于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国际商务人才的需要。面临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侧严重脱节的现实,只有将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才能全面提升我国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充分高质量就业。产教融合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我国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当前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类型及问题
根据一项类似的调查,我国的国际商务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原有国际贸易实力和专业英语的增强,导致许多学校在制定国际专业人才发展战略时,往往引入了管理、商务和语言科学模式,这些模式基于复合人才培养要求,需要技能组合。其中许多问题也预示着建立国际商务领域的时间相对较短,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完善。它处于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研究开发阶段,不同的科学模式对国际业务的需求有不同的认识,因此也利用了人才。此外,许多大学还开设了旨在培训国际商业专业人员、忽视专门知识、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相对较多的理论课程的理论讲座,而国际贸易领域的基本培训有限,甚至一些国际贸易领域的课程直接转入国际商业领域。
、三、产教融合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实施路径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社会发展需求及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的市场调查结果显示,应到用人单位和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和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校办学传统和基础来寻求高校国际商务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最优耦合状态,提出新时代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明确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实现“产教融合”的特色化实践教学
第一,要加强专业背景,提高企业服务意识,融入相关行业活动,提高学生的能力,传授生产资料整合的实践经验,将专业学生的专业培训课程转移到企业人才培养的共同平台上。将课程内容更紧密地与企业实现实践教学方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并在毕业后更快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第二,在托管公司建立“二等团队”,将一家公司转变为高度实践化的公司,促进多元化员工队伍的建设。
、(三)加强国际商务的课程学科建设
对于国际商务的跨文化能力来说,其所包含的学习内容和涉及到的文化范围是非常广阔的,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就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完善商务专业的课程教育,加强商务专业的学科建设。就商务专业所涉及到的语言种类来说,也是多种多样的,同时还有着更高的语言能力要求,以及专业的语言词汇和说法,这便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学会一门或多门外语,还要充分的了解这类语言的文化背景,同时结合国外区域的风俗,将外语中所涉及到的内容进行灵活的理解,并且,还要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保证学到更加先进流行的外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国际商务专业人才跨文化能力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商务专业学科建设,并根据实际的商务发展情况,对课程进行实时的调整和完善,以保证学生所学的跨文化知识能够充分满足不断变化的国际商务交流需要.
(四)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配备
国际商务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打造“双语型”、“双师型”国际商务专业师资队伍,支持一线教师与企业人员双向流动,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学校可以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来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性,一方面,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进行挂职训练或轮流到企业参与实习;另一方面,引进有业务经验的教师,以便将实践融入课本,更专业化地传授理论知识。学校还可以通过邀请业界精英来校授课或开展讲座,让经验走进课堂。学校应打造“双语型”师资,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加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比例,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满足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社会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
(五)特色化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立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培养专业国际专业人员的主要渠道。他必须坚持把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到一个全面的教育过程中。将专业培训内容、学生学习过程和公司资源融入“成人社区”,逐步将相应的核心课程转变为应用程序感知课程。而学生们则在发展深厚的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探索学生的国际能力,建立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共同开发学校的培训体系,促进教育学习的组织单位。随着核心学科课程的改革和实施,正在逐步建立专门的业务应用国际培训方案。
、结束语
国际商务专业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在教学督导、同行评教、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的基础上增加了企业评教、企业评学等信息反馈手段,完善了教学工作评估、教研室工作评价、优质课程评比、教学成果评比、教师技能竞赛、学生技能竞赛等奖励机制。高校可依据社会调查结果、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企业评估结果来进行客观的质量评价,建立校内外质量评价互通机制,出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确保教学工作的高质量运行。
参考文献
[1]郑晶晶.国际商务专业人才跨文化能力的生成与培养路径[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10):101-102.
[2]关嘉麟,徐惠娟.产教融合背景下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0,11(19):66-67.
[3]薛端利.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策略探究[J].中国市场,2020(19):190+192.
[4]孙悦涵.国际商务专业人才跨文化能力的生成与培养路径[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0(01):90-91.
[5]陈径.关于我国现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9(31):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