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未来,在劳动教育中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1期   作者:曲伟
[导读] 劳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劳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持续为提高未来幸福生活的能力奠定基础。
        曲伟
        哈尔滨市爱建学校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关键词:劳动教育 价值观 多元课程  保障举措
        摘要:劳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劳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持续为提高未来幸福生活的能力奠定基础。家庭、学校与社会都是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学校要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价值定位、课程构建、机制举措等方面的有益做法。努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全面发展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将“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五育”并举,再一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才是家长所盼、社会所需的人才。在劳动教育实践的道路上我们一直且思且行。
        首先,劳动的核心教育价值在于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是一项简单的技能”“劳动是一项休闲形式”“劳动是一种惩罚方式”,这些观念不仅对劳动教育产生负面影响,还不利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劳动教育的核心应该是让孩子在劳动的各个层面体验、感受、探知劳动的真正价值,并使之内化为个人积极主动的价值观。
        劳动价值观的树立源自于热爱。真正的劳动总是备受学生喜爱,他们会自愿付出自己的时间和体力,在劳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他们会愿意向同伴分享自己掌握的劳动知识与技术,也会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发现和学习更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他们在劳动中感受辛勤和努力带来的收获和成果;在劳动过程中努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学会在挫折中思考尝试,创造成功。所以他们能够在劳动过程中感知劳动的重要意义、发现终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劳动我们才能够实现自身价值、创造价值并分享价值。
        其次,劳动教育的内容既要源于生活,又要创造生活。生活源自于劳动,劳动同样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与生活密不可分。若要学生真正喜爱劳动、愿意参与劳动,那么劳动教育一定要贴近孩子的心理需求,回归到生活中来。生活化、情境化的劳动教育形式能够形成富有情趣的“快乐劳动”模式,使学生能真正地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快乐,体悟劳动能够创造美好理想的人生哲理。新时期的劳动教育内涵更不能够只停留在简单劳作这一内容,学校与教师要有更广域的思路和视野,让劳动能够始于平凡,创新生活。


        学校可以构建劳动课程“超市”,内容可以包含家庭校园生活类劳动、传统文化手工类劳动、科技创新探究类劳动等诸多方面:做烘焙、炒鸡蛋、做寿司、做披萨、包饺子等美食劳动课程让孩子的劳动“有滋有味”。缝纫、陶艺、剪纸、刺绣等艺术类劳动课程让孩子的劳动“慧指匠心”,耕种、养殖、采摘等走进自然的劳动课程让孩子的劳动“有始有终”等等。挖掘家庭、学校、社会中的真实情境展开的生活化劳动课程,不仅能让学生学会使用各种工具,掌握各项劳动技能,还能促使他们在其中体味乐趣、增强意志、享受成长。
        再次,劳动教育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举措,助力劳动教育系列化、常态化。劳动教育只有课程化、系列化、常态化才能够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往往很多时候我们的劳动教育受到诸多因素的冲击和影响,只能够在某一阶段昙花一现。因此行之有效的保障举措可以最大化的助推劳动教育的常态化,确保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能够有持续的热情开展这项工作。
        “学生劳动实践打卡”活动是爱建学校学生劳动教育的一项助力劳动教育常态化的保障性举措。学校为每一位同学提供一本“劳动实践打卡反馈册”,内容包含家庭、班级、校园以及社区四项学生主要活动区域的劳动实践。鼓励学生在阶段时间内自主性地完成这四方面的劳动实践,并进行纪实记录打卡。家长、班级、学校、以及社区努力形成合力,在“反馈册”上相应位置及时给予学生劳动实践的激励性反馈。学校定期以学年为单位进行劳动实践评比并对劳动表现突出的学生和相关教师和学校领导进行隆重表彰鼓励。这项举措在提升学生主动劳动意识、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劳动习惯的同时极大的激发了学校教育工作者劳动教育的热情,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筑牢了人力资源保障。
        最后,劳动教育的构建与实施需要我们着眼未来。当今时代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活。新时期的劳动教育应更多着眼于提高人的适应性、协调性和创新力。这些能力正是人工智能时代人们所需具备的核心素养。家庭、学校、社会要努力通过课程建设、学科融合、实践活动、多元化活动文化建设、等多元路径,将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贯通,将学习资源有机整合,从而培养具有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大局意识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
        让我们紧扣新时代、担负新使命,引领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场景中参与劳动的过程,在完整的劳动过程中获得劳动的认知,在正确的劳动认知中懂得劳动的价值。带领学生一起夯实劳动之根基,涵养劳动之习惯,培植劳动之素养,体会劳动之情趣,获得劳动之价值,努力构建以“勤以立人”为核心的劳动育人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2.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