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利华
湖南省长沙市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 湖南省长沙市 410205
【摘要】数学运算是数学六大核心素养之一,而且在考试中,发现学生因运算能力弱,导致运算失误而失分的现象很多。更令人不解和担忧的是,相当部分的人把问题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粗心大意”,而忽视了深究,因此一错再错,其结果当然是投入最多,过程最苦,产出最少。所以说,一定要通过提高数学运算能力,提高数学核心素养,同时应对“中考”的挑战。
【关键词】数学运算 计算能力 中考 核心素养
一、学生计算能力现状。
计算是初中数学的基石和重点,掌握了计算,便打开了通向数学王国的大门。目前,部分初中学生运算能力的状况是很弱的,严重影响其初中数学的学习,这部分学生在数学习中一讲就懂,一做就错,也引来不少老师抱怨:“学生的计算能力太差了,连简单的运算都过不了关,甚至数学基础好的学生也常算错。”这些状况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基础没落实,不明算理,机械地照搬公式;也有不顾运算结果,盲目推演,缺乏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的意识;也有学生对提高运算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他们总是把“粗心”、“马虎”作为借口,为此,必须切实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而且数与计算将伴随人的一生,因此,在初中阶段学好数与计算的基础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终身受益的。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上,不同类别的运算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对运算的认识和掌握也必须是逐步有序、有层次的,不掌握有理数的计算,就不可能掌握实数的计算;不掌握整式的计算,也就不可能掌握分式的计算。不掌握有限运算,就不可能掌握无限计算。没有具体运算的基础,抽象运算就难以实现。由此可见,运算能力是随着知识面的逐步加宽、内容的不断深化、抽象程序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发展的。如果说数学内容的发展是无穷的,那么运算能力的提高也是永远不会终结的。在思想上一定要充分认识提高运算能力的重要性,把运算技能上升到能力的层次上,把运算的技巧与发展思维融合在一起。
初中数学运算能力,既不能离开具体的数学知识而孤立存在,也不能离开其他能力而独立发展,运算能力是和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表述能力等互相渗透的,它也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相互支持着。因而提高运算能力的问题,是一个综合问题,在中学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计算能力,不断引导,逐渐积累、提高。
二、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
1、在让学生自我分析错题原因时,比较常犯的错误有“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写得模棱两可”、“计算时不打草稿,一位数加、减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 “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等。分析原因,似乎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粗心”的原因又是什么?不外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尚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
2、一些同学计算正确率不是很高,也反映了这些同学的计算能力还有待提高(比如乘法口诀不熟、进位加法不熟等);可能缺少一种良好的计算习惯如验算的习惯等,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忽视了“估算”的作用,这一点可能与我们平时教的多练的少有关系。
3、计算器的使用。现在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人手一个计算器,对许多简单的数字计算都由计算器来完成,从而弱化了计算的能力,无法形成数感。
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可见,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长期使用计算器就无法形成数感,严重影响运算能力,从而无法学好数学和相关的理工科知识。
三、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措施。
1、及时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补缺补差及答疑辅导,并分清情况,矫正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正确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计算习惯,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注意力不集中的,要通过沟通减少学生的干扰因素;练习做的少的要加强限时训练;没有做反思的,要把错题整理到错题本上,定期巩固错题;学生自己的典型错误,不仅要知道正确的怎么做,还要知道自己当时是怎么错的,什么原因出的错,下次自己要如何才能避免类似错误。
2、老师要做好示范,言传身教。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课堂上,板演符合规范,做到既言传又身教。讲评、作业和试卷批改等都要做好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一定要首先做到,比如老师在讲例题时,不能把计算过程省略,不然学生看老师没演算,自己做题也会省去演算。
3、通过规章制度去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经常鼓励,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更需要一个严格规范科学的班规,才能有效的督促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严格要求能够坚持下去,还必须经常激励学生,使他们对教师的严格要求给予认同,并对执行计算规范保持持久的兴趣,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习惯。
4、严格要求学生,适当限制计算器的使用。按照计算的一般顺序进行。弄清题意,观察题目特点,确定运算顺序。要养成认真演算的好习惯。数据清楚,草稿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不能盲目追求高速度。宁慢勿错,宁少勿滥。
四、具体方法:
1、严格计算过程,规范演算草稿。
计算规范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正确,作业和试卷整洁。草稿是正确进行数学计算的必要手段,许多计算错误都是因草稿潦草、杂乱所致。在教学中,草稿同样要求学生书写整洁、有序,能口算的尽量口算。测验时,要求学生按平时要求打草稿,可将卷子对折,草稿与题对应。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有条有理地自我复查,不必再费时重写草稿,直接对照检查,省时省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诚实、认真的作业习惯,克服乱写乱丢草稿的坏习惯,有利于教师寻找并分析错误原因,帮助学生订正及调控以后的教学。
2、严格要求,抓实抓细。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必须严格要求,抓实抓细,持之以恒。严格要求,严在抓实抓细上,严在持之以恒上,作业中计算不规范的错误,一定要纠正,书写不工整,老师一定要及时指出;测验时出现的计算不规范错误,在课堂上要详细讲评,教给方法;对重复发生错误的学生开“小灶”。对计算规范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和互查,时时处处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培养学生正确打草稿的习惯,开始时,要像批改作业一样详细批改草稿,对草稿中的错误同样要求学生认真订正,当学生逐渐养成习惯后,变详改为简改,变简改为抽查,把重点集中到习惯不良的学生身上。
总之,因运算失误的教训大多了,而且运算是一种实践能力,如何保证运算的准确性和快捷性,要靠学生的训练实践与教师的引导。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形成,一是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二是要教会学生一些使计算正确有效的方法。三是要积极地教育与鼓励在学生心理上树立定能计算正确的信心,行为上也力争计算正确,这种学习心态的形成,坚持不懈,才能使学生计算正确率慢慢提高。
参考文献
[1]培养学生数学运算素养案例举隅[J]. 张海强,陈刚.??江苏教育.?2019(35)
[2]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结构例析[J]. 蒲大勇.??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