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红
官渡区北京路幼儿园星辰园校区 650213
设计意图:(幼儿的已有经验与预期目标)
大班幼儿由于小肌肉运动技能的发展,能自如地控制手腕,运用手指活动,操作物体的能力大大加强。在建构活动中,除了能熟练迅速地建构物体外,还会追求建构物体的逼真性、复杂性、新颖性、艺术性。他们喜欢那些能满足想象和创造欲望的各种多变性玩具。可趣棒是一种低结构材料,它材质柔软可塑性很强。在之前的区域游戏中孩子们已经认识和了解了可趣棒能够随意造型的特点,并尝试着用可趣棒拼搭成一些简单的物体,但是孩子们对于搭建可趣棒的经验还比较零散。通过在主题背景下开展本次游戏活动,投放丰富的有层次性的材料,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可趣棒的连接技巧,鼓励幼儿大胆塑造立体造型,不仅能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更能开发智力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游戏活动目标:
1.尝试用“插接、镶嵌”的方法塑造不同形态的花,发展幼儿的动手造型能力。
2.能根据主题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辅助材料,进行创造性地综合搭建。
3.能与同伴共同协商,体验合作的乐趣。
游戏活动准备:
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我尝试因人而异地提供活动材料,除了有可趣棒还适时地增添了各种形状的有孔模块、毛根、绒球等丰富的操作材料,同时还设计了花朵的造型图和可趣棒的连接技巧示意图充分发挥环境的暗示作用,以适应不同能力层面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幼儿的需要。材料以“自助餐”的摆放方式呈现,随着幼儿的操作、探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材料能够适应孩子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具有可发展性,促进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使每个幼儿在与材料愉悦的互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游戏活动过程:
(一)游戏的推进过程

美工区活动刚开始时,教师根据主题“花园里的花”设置了逛花园的情景,引导幼儿欣赏各种花卉,并观察其主要特征,出示可趣棒请幼儿变出自己喜欢的花朵造型。孩子们选择好自己需要的材料便开始拼搭起来了。在创作的过程中孩子之间的交流较少,几乎没有合作行为的出现。他们塑造的花朵造型比较单一多为圆形的五瓣花,在连接的部位多数孩子选择了较容易操作的丁字接。
在意识到孩子们对可趣棒操作方法不熟悉、对花朵形态感知度不够时,教师为幼儿设计了贴有不同花朵造型和可趣棒连接技巧的操作示意图,并在幼儿遇到困难时鼓励幼儿与同伴相互商量解决问题,同时还增加了材料的数量和种类,除了可趣棒教师还增添了泡沫块、毛根、拼插玩具等,孩子们可以自主地选择所需材料进行操作。

慢慢地,他们开始探索用“插接、镶嵌”等方法拼搭花朵还用了不同类型的连接头连接花茎和叶子,孩子们的作品变得丰富起来。
出现了很多造型奇特的创意作品有“轱辘花、蜘蛛花、鸡冠花……”
他们还尝试着和同伴一起合作创作一丛花、一束花……最后在老师的提议下,孩子们进行了集体创作,一根根可趣棒在孩子们的手中不断变换着造型,不一会儿一片美丽的花海便展现在大家眼前。

(二)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片段一:活动过程中,其他小朋友都在拼搭各种各样的花,而浩浩却在悠闲地摆弄着手中的长方体和车轮,将它们拼插在了一起,还时不时地将手中的“车”放在桌上推来推去。我的心中产生了疑问“他到底想干嘛?” 我强忍着内心的好奇继续观察他的行为,只见他又拿起一个车轮,选了三根一样长的可趣棒在车轮外面围了三个圈,下面连接了一根长一点的可趣棒,并用手把它们拧弯,他居然在“车上”变出了一朵花!我原以为他对“花园里的花”的活动不感兴趣抛开主题去搭自己喜欢的车,没想到他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这不一朵所谓的“轱辘花”诞生了。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下来,同时暗暗自喜还好我没有阻止他,不然就将扼杀了一个独特的创意了。

片段二:萱萱拿起一根可趣棒把它一圈一圈地绕起来,绕好之后把它放在一边,想了一会儿又拿起其他颜色的可趣棒一圈一圈地绕了起来,她一直在重复相同的动作,不一会儿她的面前已经摆满了好几个“棒棒糖”的造型。当可趣棒全部用完时她才停止了手里的动作,看着面前一卷一卷的可趣棒发呆。这时我走了过来,递给她几根可趣棒鼓励她说“你做的这些花瓣真漂亮,只要把它们连接起来就会变成一朵美丽的花!”萱萱点了点头,她找来了几个丁字接、换向连开始组合起来,果然一朵立体的郁金香很快就变出来了。
(三)游戏中观察到的问题及指导:
1.幼儿的自由发挥
大班幼儿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随着幼儿活动自主性的发展,在操作中幼儿不会局限于某一种玩法,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拓展出新的玩法。幼儿的学习过程是在一个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的知识、行为的重新建构过程。教师不能对预设目标进行生搬硬套过多地干涉孩子的探究行为,要懂得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灵活调整活动目标,注意保护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创设让幼儿自主表达与表现的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在发现和探索中获得小步递进的发展。
2.幼儿游戏中的重复性为
幼儿一如既往地重复一件事情,这样势必会导致幼儿出现发展不均衡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兴趣进行有目的地“干扰”,让幼儿知道有必要去尝试并接受不同的新事物。教师担当的角色不应是幼儿活动方案的的决策者,而是资源的丰富者及活动的启发者。
3.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发生成的活动“开花结果”
《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该理解幼儿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问题的出现都有他的原因,要深入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及发展水平,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教师应该创设条件让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开花结果”。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的游戏,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的教育契机。
教师的简要反思:
区域游戏应该有一定的层次性。实施层次性策略的前提是了解孩子。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及时了解孩子当前的兴趣和需要以及他们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把握孩子在认知水平、情感态度方面的个体差异,分析其最近发展区并据此设计活动。材料投放后,教师要观察孩子的使用情况,反思材料中蕴涵的能力要求是否与孩子发展水平相适宜,并据此对材料进行调整。
《纲要》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认为教师要把游戏活动的权力还给孩子,走进幼儿的的游戏,改善调控幼儿的行为,关注幼儿的活动需要,给幼儿提供更大的生成空间,让幼儿充分地表现表达。及时捕捉幼儿游戏中的信息,并及时判断、整理、提升新的教育内容,提升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选择自己的活动,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人,并将幼儿自发生成的有价值的东西纳入教师预期创设活动的轨迹中,支持幼儿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推向深入。在这样自由、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幼儿不断地尝试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最佳方式,体验成功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