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道理
乐山市金口河区人民医院 内科 四川乐山 614000
结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在国内外均很高,其中一部分结肠癌由慢性结肠炎引起,称之为结肠炎相关的结肠癌。根据临床及实验病理学分析,炎症性肠病,尤其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以及克罗恩病长期存在,可恶性转化为结肠癌,严重状况下促进结肠癌的进展和早期转移。针对慢性结肠炎发生及其恶变分析机制,下面带大家详细了解。
1.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病理特征及恶变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明确的炎症性肠道疾病,其发生同时使结肠各段受累,常受累是乙状结肠和直肠,偶尔见于回肠。该病症临床症状主要以腹泻、腹痛以及粘液脓血便为特征,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在欧美国家较为常见,发病率为10-20/10万。近年来,伴随国内人们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的变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呈上升态势,在我国发病率约为10/10万,部分发达城市可与欧美国家相媲美。现阶段,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成为我国消化系统常见病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理特征为,病变局限于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呈广泛的结肠黏膜组织被损伤、溃疡行为出现轻微脓肿,大量急性炎性细胞、淋巴细胞等广泛浸润,黏膜水肿,杯状细胞减少,粘液分泌减少。近年来,医疗研究学者发现,伴随疾病的迁徙不愈,以及炎性病变加剧,转变为结直肠癌风险逐步增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年后累计癌变率为2%,20年上升至8%,30年以上者则高达18%。因此,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被视为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严重并发症。根据研究统计,其中15%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因结肠癌及其转移死亡。克罗恩病属于一类消化道疾病,其具有反复发作、非特异性炎性改变,病变呈节段性分布,可受累消化道任何部位,其中常见为回肠末端,结肠与肛门发生病变也较多。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有腹痛、腹泻、消瘦、食欲不佳、肠梗阻等,且伴有营养不良、贫血、关节炎等表现。病理特点是肠壁黏膜呈铺路石样改变和肠腔狭窄,组织学呈现为肠壁具有炎性改变。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相较,克罗恩病发生癌变概率较低,30年后癌变率仅为8%[1]。
2.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与慢性结肠炎发生和恶变
慢性结肠炎发生及其恶变是一个复杂过程,存在多种因素。近年来,大量研究中表明,基因与患者相互作用,可能对慢性结肠炎发生具有促进作用,并加速其病变的恶变、进展以及转移。其中显著的进展为肠道内菌群失调,在慢性结肠炎恶变中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导致微生态改变,激活结肠黏膜炎性介质,如氧化应激、一氧化氮、细胞因子等。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也为导致肠道炎性改变因素。
2.1肠道菌群失调、慢性结肠炎、结肠炎相关的结肠癌
肠道微环境由多个微生物构成,主要包含细菌、真菌以及病菌,此类微生物对免疫系统的发育及成熟具有重要作用,促进维生素合成。
与肠炎及结肠炎相关结肠癌有关菌群,通常为与代谢相关的细菌。氧化偶氮甲烷和硫酸葡聚糖钠引发结肠炎相关结肠癌,是常见的动物模型,处于无菌状况下,氧化偶氮甲烷与DSS小鼠肠炎和肠道肿瘤发生率较低。肠道微生物也具有一定主动作用,主要诱导白细胞介素促炎性反应,促进或抑制炎症性肠病和结肠炎相关结肠癌发生及发展。虽然多数状况下细菌处于人体和小鼠肠道共生的,但其中存在部分细菌可致病。实验室使用无菌的动物,反映即便无特定病原体条件下,为小鼠提供正常的微生物,对各类炎症性肠病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选用抗生素治疗结肠炎动物模型或患者,由于菌群失调更易患有炎症性肠病,对其发生癌变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肠道内菌群发生失调之后,最先出现的肠道粘液分泌障碍、黏膜上皮紧密连接,损伤黏膜保护层,增加肠道黏膜炎症的敏感性。MUC2基因主要编码粘液蛋白,是消化道中重要成分,黏膜上皮细胞分泌粘液均匀覆盖于肠黏膜上表面,不仅促进食物消化,而且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消化道黏膜受损。根据大量临床病理学研究指出,结肠癌组织中常见特征为,杯状细胞数量降低,其主要承担任务为分泌粘液,所以对肠粘膜保护作用削弱,引发肠粘膜慢性炎性改变发生。需特别注意的是,部分特殊细菌可改变肠道内环境稳态性,引发炎症性肠病。肠道菌群失调引发炎症性肠病以及结肠炎相关结肠癌,分子机制主要包含多方面,如基因突变、致癌信号被激活等。此外,表观遗传学改变导致基因沉默,也为炎症性肠病发生及恶化重要机制[2]。
2.2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改变和心理压力增加
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改变和心理压力增加,均不同程度影响肠道微生态平衡、诱发炎症性肠病,增加癌变的风险。其中年龄增加、肥胖、糖尿病等均为结肠炎相关的结肠癌高危因子。饮食因素与结肠炎及结肠炎相关的结肠癌发生息息相关。试验及流行病学等,均证实炎症性肠病和结肠炎相关结肠癌,与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以及红肉脂肪摄入成正比,但多食用富含维生素D和微量元素硒食物,可预防炎症性肠病和结肠炎相关的结肠癌发生。高脂饮食可变更肠道微生态缓解经,促进肠道肿瘤发生,而适当补充丁酸可避免高脂肪饮食造成的肿瘤。吸烟也是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核心因素之一,持续性吸烟与结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以及错配修复等密切相关。此外,研究表明,心理压力增加也可诱发炎症性肠病,并与多种肿瘤发生相关[3]。
总上所述,肠道菌群失调是导致炎症性肠病发生及癌变重要因素,尤其为内在分子机制,所以开展积极预防为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可通过改善饮食习惯,适当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加强体育锻炼;另一方面,可加强益生菌的开发及利用,实施个性化的预防及治疗,提升分子影像及病理诊断水平,实现早发现早针对,减少炎症性肠病的癌变。
参考文献
[1]孙伟东, 张志强, 朴大勋. NF-κB信号通路抑制结肠炎及炎症相关结肠癌的研究[J]. 医学综述, 2019, 26(8):1521-1525.
[2]刘肇修, 管程齐, 陆翠华,等. LRG-1在溃疡性结肠炎与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J]. 山东医药, 2018, 58(25):9-12.
[3]徐岩岩, 何安琪, 杨立胜,等.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发病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8, 33(10):893-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