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与河道综合治理模式探讨 王晓丹

发表时间:2021/4/6   来源:《建筑科技》2020年9月下   作者:王晓丹
[导读]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逐渐普及,城市管理也越来越注重生态和环保。由于我国河道泊水系发达,而水系的生态环境保护涉及人民群众的福祉,应当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全面推行河道综合治理模式,但在全面推行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北京禹冰水利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王晓丹 邮编100161

摘要: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逐渐普及,城市管理也越来越注重生态和环保。由于我国河道泊水系发达,而水系的生态环境保护涉及人民群众的福祉,应当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全面推行河道综合治理模式,但在全面推行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章首先对海绵城市理念与河道综合治理模式相关进行了简单概述,其次对河道综合治理模式落实发展工作现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河道综合治理模式落实发展工作的未来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建设;河道治理
        引言:在海绵城市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当今社会,河道泊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越来越收到人们的重视。为响应国家号召,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全面推行综合的绿色发展方案,生态保护相关部门只有运用合理的应对措施,解决综合实际全面推行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实现维护河道泊生态健康、河道功能延续的目的,进而推动我国整体生态环境健康稳定。
        一、海绵城市理念与河道综合治理模式相关概述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良好面对环境和自然灾害,其具有较强的弹性,会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同时还能够在城市建设需要的时候及时释放事先蓄存的水并加以充分利用。海绵城市,采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将防洪排涝体系作为重要支撑,在土壤、河湖、绿地以及水系的基础上,充分有效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雨水径流,从而良好的防洪排涝、减排径流源头、合理利用各项水资源,较少的影响到城市总体建设情况,并且有效减缓自然环境的不良变化[1]。
        二、海绵城市理念下河道综合治理模式落实现存问题
        城市内涝及相关的一系列水灾害,实际在人类历史中长存。但近数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强烈改变了地球下垫面与自然水循环,同时宏观气候变化及地区自然条件的不稳定,导致城市内涝灾害愈演愈烈。我国多座城市在近年内都遇到很多次严重内涝灾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建设海绵城市的难点与突破点,是如何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下,协调人工环境系统与自然水文系统之间的矛盾,是城市在改变与顺应自然水循环之间取得平衡。
        (一)河道综合治理模式针对性问题
        在海绵城市理念背景下,现今河道综合治理模式全面推动的方案已经无法满足河道治理模式针对性的需求。我国水系发达,各个流域流经路径错综复杂,河道综合治理模式对于河道治理部分的确定,以及河道治理部分的分配缺乏针对性。并且海绵城市理念下,河道综合治理模式对于其主要任务、细化任务、核心任务的区分也缺少针对性,现今的水资源保护问题、水域岸线管理保护问题、水污染防治问题、水环境致力问题、水生态修复问题以及执法监管问题等等,都需要切实细化解决。
        (二)河道综合治理模式人员问题
        现今河道综合治理模式全面推动的方案已经无法满足河道治理模式专业性的需求。依靠基层的人员很难完成河道综合治理模式的全面推动工作,以及全面推动河道综合治理模式的完善。全面推动河道综合治理模式专业人员相关专业技术的不足,导致了全面推动河道综合治理模式的开展缓慢甚至难以开展,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全面推动河道综合治理模式的工作。
       (三)河道综合治理模式其他实际问题
        城市建设中,城市建筑增加,河湖水域面积减少,自然水循环的结构与容量的改变,压缩了水的产汇流路径及缓冲空间。又如现有的市政排水管网限于管径不足、密度不高,导致难以抵御大雨情况下的排水需求。再如单一快排思路会改变水体排泄的时空强度与容量,华大下游压力等等。这些随着城市建设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都要经过时间和方式进行新形势下的建设和改善。



        三、海绵城市理念下河道综合治理模式落实发展工作未来路径
        分析城市雨洪问题,提供解决思路。调节好“降水—产流/汇流—下渗/补给”等自然环节与“输水—用水—排水—回用”人工环节的关系,诸多水问题和水危机的本质,是导致城市于洪问题的主要原因。融合灰绿色基础设施,深入研究其功能协同性,结构嵌套性,布局均衡性,以及在不同地域、城市片区的适应性,在不同层次、环节、形式上选取最佳组合方案,实现综合的生态系统与社会服务功能。
        (一)加强河道综合治理模式的针对性
        加强河道综合治理模式的针对性,应当将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主要任务细化实化,结合当地实际,根据河道的自然属性、跨行政区域情况,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性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处理好河道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细化实化工作任务,提高方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针对性建立上游防洪坝、蓄水池等海绵城市基础建设,通过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雨水径流,从而形成良好的防洪排涝、减排径流源头、合理利用各项水资源,实现最大化河道治理模式的针对性[2]。
        (二)强化综合河道治理人员专业素养
        以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加快培育河道环境治理、维修养护等主体。各大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部门应在现有河道综合治理人员基础上进行内部培训指导,强化专业人员河道治理知识。结合环境保护、水利学等学科知识,以孵化出能够在河道综合治理模式工作当中充分发挥作用的管理人员。根据此应对策略,全面推动河道综合治理人员力挽狂澜,完善全面推动河道综合治理模式,通过专业知识应对全面推动河道综合治理模式当中出现的问题,充分发挥河道综合治理人员的职能作用,形成对我国河道生态健康、河道功能延续的重要制度保障。
        (三)加大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建设配合
        工程化处理与自然处理相结合。从明渠、暗沟、雨污合流分流制地下管网到提防、泵站、闸空、水库及调蓄隧道等一系列工程体系,将雨水排入河道。通过城市绿地、水系、湿地、及郊野蓄洪、农田等,充分利用土壤植物等自然要素,实现对雨水径流的下渗、调蓄、滞留、净化及在一定程度上对水资源的收集利用,减缓雨水产汇流及排放速度并恢复自然水循环,对河道行洪蓄洪有了更高标准。
        (四)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宣传力度
        全面推动河道综合治理模式工作过程中,应当积极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宣传工作,引导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注入,建立健全长效、稳定的河道治理保护宣传机制。保障全面推动河道综合治理模式以及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根据工作节点要求,加强宣传引导,要做好全面推行河道综合治理模式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不断增强公众对河道保护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形成对我国河道生态健康、河道功能延续的重要制度保障。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海绵城市理念背景下运用科学合理的对应策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全面推行河道综合治理模式工作中,经常性出现的各类细节问题问题,大大提高了河道综合治理模式全面推广工作的效率。未来的生态环境保护负责单位,都需要将海绵城市理念切实贯彻,并且在河道综合治理模式的全面推广工作中,合理运用应对举措来解决问题,为我国解决复杂水问题、维护河道健康生命、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
参考文献:
[1]吴少玉.海绵城市建设与河道综合治理模式探讨[J].地下水,2019,41(02):250-251.
[2]王海波,朱月鼎.海绵城市建设与黑臭河道综合治理的探讨[J].地球,2018(11):86.
作者简介:王晓丹1983年5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辽宁;职务职称:工程师;学历:大学本科;单位:北京禹冰水利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研究方向:河道绿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