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和IPD协同管理模式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研究 邢瑞清 王海涛

发表时间:2021/4/6   来源:《建筑科技》2020年9月下   作者:邢瑞清 王海涛
[导读] 在我国建筑经济持续发展的新时期,BIM与IPD协同模式已经成为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当前与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章主要基于BIM和IPD协同管理模式下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展开了全面的分析与探究,以便对我国现阶段的建筑工程各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有所助益。

兴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邢瑞清 王海涛

摘要:在我国建筑经济持续发展的新时期,BIM与IPD协同模式已经成为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当前与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章主要基于BIM和IPD协同管理模式下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展开了全面的分析与探究,以便对我国现阶段的建筑工程各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BIM;IPD;协同管理模式;建设工程;造价管理
        目前,传统的造价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无法适应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建筑结构日益复杂,资金投入逐年增加这一新形势。为此,要想早日转变粗放式的造价管理模式,提高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水平,就要在协同管理理念的基础上,以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为支撑,合理引入IPD(集成项目交付)的协同管理模式,以此来实现建筑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有效解决传统造价管理模式中所存在的不足。
        1.BIM与IPD协同模式的应用价值分析
        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前期,IPD模式可以利用专属合同与多方达成合作协议,促使各方均成为该工程项目的利益主体,以此来通过深度共享信息资源,达到互利多赢的目的。
        BIM和IPD协同模式主要是建立在IPD交易模式基础之上的,并应用BIM技术来对工程项目实施管理,加强项目管理各个要素之间实现协同运作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1]。在实际应用中,该模式不仅同时兼备了BIM与IPD的双重优势,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挥协同模式的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提供庞大的信息数据支撑;第二,实现对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造价管理;第三,对建筑工程的各项建设资源进行合理、高效地配置,以此来有效减少资源浪费,确保建筑工程的造价可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2.基于BIM和IPD协同管理模式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应用分析
        2.1项目规划阶段
        IPD管理模式中所提到的概念规划,具体就是指建造管理决策阶段,因此建造对象就成为了分析的重点,并且要科学估算投资项目。对于工程造价来说,投资决策阶段对其所造成的影响是相对较大的,具体表现在项目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会直接决定项目成功与否,且会对其造价产生影响[2]。为此,在开展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时,要高度重视决策阶段的成本管控。在这一阶段,造价管理人员可以应用BIM数据库中与其相似的项目参数,通过建立模型来对项目情况进行初步的模拟,并得出项目造价的大致信息,以便为项目投资估算当作参考。同时,要构建专业的IPD团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与造价相关的问题,并将多方信息汇总起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从源头上对造价实施精细化的管控。
        2.2设计阶段
        在设计阶段,造价管理的主动性更为突出,可以有效实现经济技因素与技术因素二者之间的有效结合。为此,在该阶段实施造价管理是十分重要的。目前,限额设计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造价管理手段。主要是根据前期批准的任务书,对投资估算进行合理地编制,之后再结合总体预算来科学设计施工图。将BIM模型应用到初步设计阶段,可以依据实际需要来提出历史数据,完成限额设计,保证项目技术的经济性与可行性[3]。同时,造价管理人员也要将项目模型与造价信息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便对项目概算进行准确的计算,并站在项目全寿命的角度来对建设施工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全面落实好造价管理工作。另外IPD协同项目组的成员,要出多个角度出发来对设计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核,给出更加详细的修改意见或者是设计建议,并将其整理到BIM模型当中,通过模拟分析与可视化分析来验证该设计方案的设计合理性,最后要及时调整其设计中存在的不合理内容,以此来有效降低项目成本,提高造价管理水平。



        2.3前期准备阶段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对于IPD的协同管理模式来说是十分复杂,除了要做好各种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还要负责资源的材料以及项目的审查与报批等。在这种情况下,应用BIM技术,可以把收集来的资料整理成统一的格式,进而大大提升整理的收录与检索效率。与此同时,根据BIM所提供的模型信息,IPD协同管理团队可以更加快速地开展前期计划工作。另外,将BIM模型应用到采购环节当中,采购人员就可以利用该模型的数据库,构建一个系统的供应商信息库,以便采购人员在资源采购的过程中,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取供应商的相关信息[4]。而IPD团队则可以在此基础上,明确主要的资源供应商,并对其实施综合与系统的评估,给出最佳的采购方案。在上述故操作,BIM模型还能够给IPD团队提供大量的分包招标信息,这一环节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工程量清单的编制效率,为招投标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工程后续的采购管理。
        2.4工程建设阶段
        在传统的建筑项目施工中,由于会涉及到多个参与方,且各方所追求的利益不同,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造价管理的难度。与此同时,市场变化快,项目工期长,现场管理工作量大等一系列问题也会对造价管理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就要在这一阶段充分应用基于BIM和PID协同管理模式,以此来加强建设工程的造价管理,推动造价管理早日实现全过程管控。在实际应用中,BIM模型可以为施工管理通过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并能够在该平台上,针对随时都会发生的问题实施方案优化与调整[5]。同时,要借助BIM模型来构建三维模型,以便造价人员更加全面地掌握工程量情况,通过造价软件与BIM的联合应用来进一步提高其工作的处理效率,确保项目各方都可以参与到模型的建设中来。利用模型来对方案进行分析讨论,不仅可以有效做好工程项目建设初期的造价控制工作,减少返工情况的发生,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各方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其造价管理水平。除此之外,在具体施工中,由于会涉及到大量的图片、信息与文档,就要应用BIM模型来对其进行统一的保存,以便后续的查看与成本预算工作的开展,为造价管理提供可靠的支撑。
        2.5交付使用阶段
        传统的项目交付方式,多以纸质材料与文档当作信息传递的载体,并且要进行多层传递,这就会在无形中增加交付环节的工作量,并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竣工结算的难度,极易诱发项目参与各方的利益冲突与矛盾,进而大大增加造价管理的管理难度。在这一阶段,BIM和IPD造价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就可以充分凸显出来[6]。其中,由于BIM模型自身就具备较为系统的项目信息构架,因此在交付过程中,可以将竣工工程的整体情况充分地展示出来,再加上该模型中保留了大量的项目建设资料,就可以进一步提高竣工结算的效率。而IPD协同管理模式则能够大大增强工程各参与方之间的协同性与彼此之间的信任,进而可以有效提升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总体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信息共享与协同管理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为此,要想实现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全过程造价管理,不断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要在造价管理过程中充分合理的应用基于BIM和IPD协同管理模式,以此来全面提升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效率,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陈刚.基于BIM和IPD协同管理模式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研究[J].低碳地产,2016,2(20):281-282.
[2]常海英.基于BIM和IPD协同管理模式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研讨[J].中国科技投资,2017,(11):146.
[3]陈曼.基于BIM和IPD协同管理模式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8):2484.
[4]杨春香.基于BIM和IPD协同管理模式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2):56-59.
[5]李翔.基于BIM和IPD协同管理模式的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14):1520-1520.
[6]金宏辉.基于BIM和IPD协同模式下的工程造价管理探讨[J].中国房地产业,2018,(20):1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