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王凯 王彦东 吴天航

发表时间:2021/4/6   来源:《建筑科技》2020年9月下   作者:王凯 王彦东 吴天航
[导读] 当前我国诸多城市的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已经初具规模,但实际治理效果并不明显,还存在诸多问题,原因在于对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河道生态系统恢复的原因尚未明确,考虑的范围不够全面,缺少科学合理的河道生态治理策略。

江苏省宿迁市水利局 王凯 王彦东 吴天航    223800

摘要:当前我国诸多城市的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已经初具规模,但实际治理效果并不明显,还存在诸多问题,原因在于对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河道生态系统恢复的原因尚未明确,考虑的范围不够全面,缺少科学合理的河道生态治理策略。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常见问题;对策分析
        引言
 对于水利工程来说,河道治理是其中最关键的一项任务,如果在治理河道的过程中,能够制定出一条优秀的河道治理政策和措施,不仅可以保护河道周围居民的生命安全,还能提升城市的水资源利用程度,节省水资源。然而河道在治理的过程中,涉及的因素比较多,有生态环境、城市环境及地理位置等影响,导致我国在治理河道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了当地地经济、文化的有序发展。
        1河道治理常见问题
        1.1基于人为因素的问题
        一是河道管理体系不完善。针对河道管理来讲,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规定,但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到河道管理工作中。在这一背景下,难免会出现部门与部门权责不清的问题,进而导致河道管理质量较差。由于权责划分不明确,且职责界限十分模糊,会阻碍河道管理政策的落实,不利于河道管理顺利进行。另外,因为管理体制的不完善,诸多企业为自身成本支出最小化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随意向河道排放废弃物,导致河道环境与周边生态环境受到污染。二是环保意识较低。从当前角度分析,河道治理建设侧重防洪安全,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建设等工作,长此以往,导致河道水环境恶化,不仅会影响水体与生态环境,同时还会产生难闻气味,给河道周围群众生活带来不利影响,进而诱发各种各样的身体疾病。
        1.2防洪能力不足
        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洪。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大部分河道因为长时间没有人打理,导致河底的淤泥比较多,造成河道拥堵,再加上河道两边的护岸设施不够完善,一旦出现强降雨或者发大水,就容易出现行洪不畅的情况,从而对当地的交通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另外,由于河道两边的岸堤没有及时进行维护,使得两边的植被存活率比较低,加快了水土流失,这样的情况容易出现流水的泥沙反复聚集在河底,也会出现行洪不畅的现象。再者,有很多城市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施工现象,将城市中的垃圾和建筑废弃物堆积在河道中,导致河道变宽,这样的行为也会导致河道出现行洪不畅的情况。
        2.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策略
        2.1做好前期的调查
        水利工程建设中河道治理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必须要注重前期河道情况的调查,掌握存在的问题,明晰工作任务与内容,进而编制高质量的河道治理施工方案,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切实提高治理的成效。这需要河道治理工程管理者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力量,利用现代化调查设备与技术,例如无人机等,进行河道污染情况的调查,获得完整全面的信息,为河道治理方案的选择与制定提供支持,切实提高河道治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2.2增强河道废物排放的管理
        首先,在治理河道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提高对河道防护治理的重视程度,在挑选材料的过程中,尽量选择一些质量优良、绿色环保的材料,避免对河道造成二次污染。


其次,当地政府部门应制定科学的废物排放措施,可以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然后对其进行分类处理,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还可以提升废物的回收价值,提高利用率。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当地企业废水排放的监管力度,以往政府也会定期对当地企业的废水排放进行监管,政府应不定期对其进行检查,打乱检查的时间,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企业存在不规范排放废水的现象,应加大惩戒力度,并且停止企业的正常运转,改善它们的污水排放过程,让相关企业引进一些先进的排放设备,废水经过处理后才可以排放,提升企业对废水排放的重视程度,规范它们废水排放的行为。
        2.3积极转变河道管理模式
        要实现生态化管理,管理者应转变以往的传统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采取生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以及环境规划统一的生态型管理方式,借助河长制工作平台,以此来实现综合且有效的系统性资源管理。在此过程中,建立河道管理的地方政府首长负全责,河道流经区域的党政领导应负主要责任,当地河道行政主管部门应负担起组织实施责任,同时融合河道管理机制来开展管理。河道管理需要依靠乡镇和职能部门共同肩负责任,在城乡建设规划的过程中,住建部门应配合河道主管部门共同做好规划,切不可不经审批就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开展建设。另外,国土资源部门在审批河道周围建设用地时,需要征得河道主管部门的同意,在同意之后方可依照程序来进行审批。
        2.4提高质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水利工程建设中河道治理工作质量把控,具有任务重和任务艰巨等特点,必须要做好全面把控,切实保障治理工作扎实落地,实现质量管理效益。从质量管理实践分析,引入信息化技术手段,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各个部门与人员的相关配合提供平台。将河道治理工程施工作业现场的数据信息,传输到管理群或者管理系统,使得管理部门能够掌握真实全面的信息,动态优化质量管理工作,促进管理任务的实现。若需要可积极开展智慧工地的建设,引入视频监控系统与其他现代化装置,构建具有可视化功能的管理系统,拉近管理与现场的距离,实现对工程现场情况的有效掌握,督促作业人员规范作业,切实保障管理任务高质量落实。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数据信息,对质量管理工作开展与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促进河道治理质量管理工作的优化,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实现。积极创新与优化质量管理方法,促进河道治理工作的开展与落实。
        2.5加大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的投入力度
        河道管理相关部门应积极整合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部门、水务部门、林草部门、农业部门以及文化旅游部门等,加大对河道生态流域治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另外,还可以利用PPP投资模式来进行融资。例如:在开展河道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某市投入了12.3亿元,同时还建造了多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中心,实现了对工业废水与城市污水的净化,因为湿地自身就具有一定的净化功能,该城市净化中心总面积已经达到了896hm2,对污水的日处理能力为253890m3,每年都可以减排氨氮480t,COD2488t,经过处理的水质可以达到规定标准,既可以改善河道水质,还能够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深,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对其进行维护和管理。要想有效改善水利工程的河道治理,就要重视淤泥排泄、岸堤植被保护及废水排放等相关工作,通过相关部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提升河道治理的工作质量,为维护当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光宝,钱建红.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珠江水运,2020(15):101-102.
[2]胡德鹏,谢勇.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常见问题及对策[J].工程技术研究,2020,5(15):109-110.
[3]姚元丽.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风,2020(14):205.
[4]樊昆澎,李铭华,曹国俊,孙明辉.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常见问题及对策[J].居舍,2020(03):46.
[5]王诗蕊.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常见问题及对策[J].科学技术创新,2019(28):112-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