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发表时间:2021/4/6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1月上   作者:王颖
[导读] 教育部下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根据各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推动区域内职业学校科学定位,使每一所职业学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服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   王颖 300350

摘要:教育部下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根据各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推动区域内职业学校科学定位,使每一所职业学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服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立、课程设置、教学评价、教学改革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都有其自身特点,下面以“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为例,谈谈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 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
        引言
        制冷与空调课程是与建筑环境能源应用相关的关键性专业课程,其中学习内容较为繁杂,主要包括综合制冷、采暖、通风、调节空气等内容,旨在对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室内的温度、湿度、气流速度及洁净度等进行控制。该课程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掌握以上相关的暖通空调控制技术及其理论知识等。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在不断深化改革,要求培养专业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制冷与空调课程是与建筑工程实践紧密相连的专业课程,在当下全球都号召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暖通空调各项工程也出现了更多的新技术,因此,制冷与空调的教学内容也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改进而做出相应的变化。
        一、制冷与空调课程教学的注意要点
        (一)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都要先要做好准备工作,“凡事预则立”。制冷与空调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每次在开始制冷与空调课程教学时,教师都应该提前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制冷与空调教材除了第一章“绪论”内容之外,其余的章节主要是围绕暖通空调总系统及其子系统所组成的。结合教材内容,教师可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设计教学方案,从学生身边经常遇见的建筑工程项目中找到适合的项目作为任务,并将这些任务逐个分配给小组学生。比如带地下室的高层建筑项目,设计暖通空调时首先要遵守高层建筑的建筑规范。其次,还要考虑防排烟系统及补风系统等附带相关系统的设计;而空间较为高大的房间则更适合于使用辐射采暖系统;那些带有较多区域或房间的建筑项目,则更适合使用冷剂式空调系统。
        (二)掌握好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如今不管是哪门学科的教学,都鼓励在教学过程中优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对知识的探索及获取的过程中。学习暖通空调系统时,教师可以围绕教材提前布置一些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问题,如,如何对建筑物内部的温度、湿度进行调节和控制?并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行分组进行合作探究,一起对教材内容进行预习,一起查阅与问题相关的文献,一起讨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上课时,每个小组可以推选一名代表将组内讨论探究的学习成果讲给大家,其他组的学生则可就这位学生的演讲提出相应的问题。这是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打破了以往教师与学生之间地位不平等的束缚,这可以帮助学生更积极地思考问题,并敢于交流,而且由于地位相同、年龄相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会促使他们之间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
        (三)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企业调研→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草案→构建课程体系→论证审核→运行实施→修订完善。其中比较重要的环节有:(1)企业调研。(2)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要以该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为主,按照职业岗位工作顺序和各工序中每项工作的具体要求为标准,确定完成工作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知识。这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分析归纳、聚合提炼能力,甚至需要教师有相关的企业实践经历辅佐。必要时,可以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研讨。(3)构建课程体系,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种类较多,但不管采用哪种课程体系结构,首先要秉持职业导向型原则,也就是课程体系应当是服务于学生今后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其次,高职教育还应立足于地方经济,可根据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来设置课程,这也能凸显不同院校的专业特色。



        二、制冷与空调课程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将理论学习、工程项目实训、科研竞赛融合为一体
        除了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进行深入的融合之外,还可将理论学习、项目实训与专业领域内的科研竞赛进行融合,实现三位一体的教学。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并合理安排实践环节,发挥其与课堂教学的互补作用,还要鼓励学生参加本学科所涉及的相关科研训练,鼓励他们申请相关项目,并积极参与设备的设计,通过这种形式提升学生对本科目的参与兴趣、创新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每个地区,每年都会有行业内相关的设计比赛,教师应积极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的各类科研竞赛中,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并通过结合课堂教学、项目实训实现边学、边实践、边参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最终实现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
        (二)推进校企合作
        在场地设备方面,学校应与制冷空调系统使用企业共同规划建设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为一体的校内学习环境和企业生产实训基地。对于校内学习环境,学校可参照企业管理机制运行;对于企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应参与辅助管理,明晰校企双方的责任与权利。
        (三)合理安排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制冷与空调课程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虽然原来该课程也有大量的实践内容,但实践教学通常是安排在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学习理论之后,学生会对具体的知识点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开展具体的实践学习,这样的顺序看似并没有出错,但是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环节之间似乎被孤立起来。最初阶段的认知实习可以安排在理论课学习之前,即先带领学生到本校的实训基地进行参观,对供暖系统、制冷系统、通风系统及温度调节系统等设备进行参观,加深学生的认识,帮助他们了解相关系统实体,形成初步认识。学习完理论知识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重新进行实践,将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相互穿插起来,改变过去两个部门互相孤立、互不干涉的局面。结合知识点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分阶段的穿插,加深学生对实践环节的学习和理解,更能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实践能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组建方面,为了更好地满足课证融合教学需求,我们学校教师聘用当地制冷空调系统使用企业中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课教师共同组成师资团队,发挥学校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企业技术人员专业实践能力的各自优势,共同策划与组织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评价。在师资能力方面,要求中央空调系统运行操作员的授课教师能胜任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中规定的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成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和实施相应的考核评价,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教师应具有中央空调系统运行的操作与调整、维护保养、处理故障等的实践经验。
        结束语
        作为制冷与空调课程的教师,其目标是使学生高效地学习并掌握该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主要控制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及最前端的科研技术等。为此,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制冷与空调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争取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传递更多的知识给学生,并培养他们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整体提升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朝伟.高职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国际化教学标准的开发与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9(34):134-135.
[2]时亚茹,王丹,蒋玲.高职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1):49.
[3]狄春红.高职空气调节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方案[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03):33-35+59.
[4]吴建华.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实践性课程刍议[J].教师,2018(26):102-103.
[5]黄秀芝.高职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现代职业教育,2016(31):62.
本文系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9年度课题,基于“百万扩招”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0-3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