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讨 曹嵋琛

发表时间:2021/4/6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1月上   作者:曹嵋琛
[导读]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规划工作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社会各界对绿色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变得越来越注重。在城市建设中构建绿色生态的理念,能够有助于城市建设的生态平衡,并且还能够大大优化国内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措施之一就是,把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的各个阶段。

山东省济南市建鲁招标代理有限公司 曹嵋琛   250000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规划工作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社会各界对绿色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变得越来越注重。在城市建设中构建绿色生态的理念,能够有助于城市建设的生态平衡,并且还能够大大优化国内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措施之一就是,把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的各个阶段。本文通过对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建设原理的介绍,对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展开了科学全面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建议,希望为有关人士提供基本的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引言
        如今,我国正在进行城市化建设,而且速度在不断加快,不仅能够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同时也能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伴随着气候变化逐渐恶劣,环境污染逐渐加剧,水资源匮乏问题逐渐突出了出来。想要解决这一问题,相关专业人士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观念。
        1海绵城市的内涵
        海绵城市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是为了缓解城市开发中出现的水环境问题,从而建设良好的城市水资源生态环境。海绵城市的出发点是通过各种措施,对内涝、污水体进行有效控制,使得城市开发区域的水文情况贴切自然状态。海绵城市要求对城市中的土壤水分、雨水、地表水流量等进行全面控制,提高城市的抗内涝水平。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科学的利用渗透、滞留、净化、排放等手段,全面降低城市开发引起的水资源污染,将城市打造成一个海绵,在降水多的时候,可以很好的“吸水”,防止内涝,在降水比较少的情况下,做到“放水”,满足城市用水需求。
        2建设原理
        (1)渗透的原理。渗透指的是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运用生态平衡的有关原则,来使得城市内部的自然水文特征,能够恢复到最为原始的状态。海绵城市建设还能够切实增强雨水的下渗的能力,所以也就缓解了雨水的积聚压力,与此同时还能够更加全面的减少雨水对下游水体造成的直接物污染。(2)滞留以及调蓄原理。滞留原理是通过城市雨水花园的构建,增强雨水的径流时间,使得雨水峰值的出现时间得以延缓以及避免,调蓄指的是不断扩大雨水的实际存储时间,科学实现对更多雨水的综合利用与调蓄。(3)净化、利用原理。净化表现为,运用生物性手段来直接减少雨水所造成的污染,维持水体的基本净水能力;利用原理表现为,通过建设更具良性循环的水文系统,确保所存储的雨水能够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这样能够直接缓解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水资源短缺等问题。(4)排放原理。集中表现为采用城市竖向排放为主以及人工机械为辅的排放方式,使得地面排水与地下管道排水系统与城市周边的天然河道,形成一种直接相连接的状态,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3关于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具体思路的建议
        3.1全面注重规划设计的程序
        要想最大限度地确保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品质,就应当确定合理的规划流程。落实到具体操作上,首先应当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场地面积,有一个全面且初步的评估,针对地形、地质条件以及排水等模式,展开大概性的了解,这样能够为后期的城市规划设计打下基础。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在绿色生态区域应当对雨水排水流域展开确定,确保每一个城市区域的流域特点都能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且结合实际的情况来展开针对性更强的设计,在有关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也非常重要,所以需要对它具体的应用情况展开深层次的分析,使得最终的建设规划工作开展能够更加合理。


最后还需要确保各个流域的指标,能够得到相应的重视,针对城市径流雨水以及无污染的城市区域得到合理把控。所以,注重规划设计的程序,是实际建设工作开展需要首先分析的要点所在。
        3.2修复保护天然海绵体
        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海绵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自然降雨发生以后,雨水进入河流的部分占比通常达不到一半,大部分雨水会经过土地的涵养漏渗,利用植被蓄纳缓慢蒸发,参与到水气的循环中。雨水通过这种方式处理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不仅仅能够解决生态问题,同时还能帮助解决资源问题。然而,当前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对于城市本身海绵体的保护并不充足,也不够重视,对于城市本身存在的海绵体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所以城市进行雨水排出只能通过排水系统完成,进而造成了城市内涝、径流污染、雨水资源流失、地面下沉等生态问题,也是雨水问题。城市中原本存在着的湖泊、湿地都属于原生态的生态系统,也是城市的天然海绵体,对此类原生海绵体进行保护和利用能够打造出绿色生态长廊,构建生态海绵体系,促进天然海绵体自行发挥作用。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有多种方法,例如培养水中植物、对城市水系统进行更新升级等。促进城市生态修复,同时发挥出应有的调洪功能。
        3.3注重城市水资源分布与使用的模型分析评估
        海绵城市理念被应用得最多的是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区域,而正是在这些区域,雨水资源的价值才能够得到充分显现。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借助往年的水资源分布、使用情况的分析来确定水资源稀缺区域,是保证海绵城市理念用到“刀刃”上的关键。在规划过程中,相关人员要通过雨水的季节性分布、区域性分布和水资源的需求信息进行模型化的分析来评估出真正需要推行海绵城市理念的区域,将其作为应用海绵城市理念的重点区域。
        3.4根据自然环境设计城市湿地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湿地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城市湿地还是城市防范洪涝、接纳及处理雨水径流的重要方式,所以加强城市湿地规划十分重要。在实际规划中,城市湿地建设需要坚持保护优先、规范修复、因地制宜、生态效益的原则,积极保护原有湿地、土壤、水文自然环境,并采取适宜的修复手段,促进湿地结构的完整及功能完善。首先是对湿地水循环系统进行规划,要根据湿地水道、湖泊的现实情况,构建具备吸纳、存储、净化等功能的湿地水循环系统,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湿地海绵作用。其次是进行水陆交界生态驳岸设计,驳岸具有水、陆双重性质,其设计需要充分尊重生物系统、自然条件的需求,在植被护坡的基础上,对生物工程驳岸、硬质驳岸进行改造,从而更好的保护河岸,避免雨水冲刷,维护河岸生态系统。同时在驳岸规划中,可以结合乡土植物,配备其他区域的植物,全面丰富驳岸的景观性、观赏性。最后要注重对湿地植物进行规划设计,植物是海绵城市湿地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实际中要坚持保育为主、增补为辅的植物设计观念,因地制宜的搭配草本、水生、乔木等植被,并注重水陆交错地点的植物增加,构建丰富、多样的水陆自然过渡景观,强化城市湿地净水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规划中海绵城市理念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规划工作,需要海绵城市理念的引导,及时转变城市规划理念,确保城市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与此同时,还需要注重天然海绵体的保护、修复,积极建设生态海绵体、人工海绵体,逐步实现城市雨水处理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方世南,戴仁璋.海绵城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1):88~92+99.
[2]马翔.城市雨洪管理理念演进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作用及影响[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6(9).
[3]董卫爽.雨水花园对降水径流水量的削减及污水净化能力分析[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20(1):26~29.
[5]林璐,许章华,黄旭影.福州海绵城市建设中屋顶绿化的截水作用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18(2):223~2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