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中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路径探索 苏峰

发表时间:2021/4/6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1月上   作者:苏峰
[导读] 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全局性变化,社会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土资源开发与利用也亟需转向更加集约、更加高效的利用方式。

山东省济南市华坤乡村振兴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苏峰    250000

摘要: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当前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全局性变化,社会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土资源开发与利用也亟需转向更加集约、更加高效的利用方式。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是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自然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提质机制新要求,人类采取综合措施对某一空间范围内国土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全部活动,是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提供重要的支撑,贯穿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脉络。本文通过探讨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研究路径,以期为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中国土综合整治与修复专题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综合整治;生态修复;路径
        引言
        针对全球变化影响下的国土空间和生态系统,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是中国在新时代的积极响应,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转型和提升成为必然要求。在介绍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国土空间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要求决定了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转型。从工作理念、理论基础、技术体系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整体综合理念滞后、理论基础体系欠缺、技术支撑相对薄弱、体制机制不尽完善等方面。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新时代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转型的路径和策略,主要策略包括强化系统思维、提升理论体系、加强技术支撑、完善机制建设等内容,以期为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新形势下对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新要求
        要加强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建设,必须明确建设要求,特别是在日益重视生态建设的新形势下,要切实坚持以下新要求。第一,把促进生态文明作为城镇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主要目标,切实做好景观、林、田、湖、草的系统综合治理,努力解决空间规划重叠、自然资源管理主体责任不明确等问题。第二,统一行使国土空间使用管理责任,有效落实生态保护与修复责任,建立完善的空间规划体系,监督实施过程,切实加强自然资源综合治理与修复机制建设,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2国土空间规划中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路径探索?
        2.1强化系统思维,推进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全域实施
        加强“生命共同体”系统思维,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完整性出发,推进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以问题为导向,尊重自然,由工程治理思维逐步转变为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加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和水利等部门间的联合,建立联席制度,从局部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同时,强调全域综合治理思维。随着深度开放步伐加快,区域间交通设施、经济要素、人口联系快速化,地区行政化和条块式的整治修复已不适应时代发展,从政区分界向区域协同转变,从流域分割向流域统筹转变,构建行政区划间联防联治、流域上中下游协同保障等制度,为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2可持续的国土空间规划战略为生态环境优化提供方向指导
        国土空间规划的终极目的是保障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供给。展开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环境优化的持续性战略研究,针对两者在持续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调研评估,有助于为生态环境优化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导。因此,一方面,要将国土空间开发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良性发展的承载范围内,另一方面,要通过国土空间规划技术展开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保护资源更新与环境可持续性乃至增加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2.3健全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是国土空间保护和利用的依据。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土地开发利用,协调和控制国土空间的开发。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法律提出了开展城镇国土空间治理的基本要求。相关法律法规应加强对土地利用控制、土地资源整合、自然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的规范,全面构建法律体系。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过程中,应根据各类工程的相关规定,适当简化国土空间规划流程。遵循整体规划的原则,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现阶段,相关部门最重要的工作是完善法律法规,避免“法律冲突”的情况出现。
        2.4重点区域的识别与划定
        重点区域的识别与划定应充分了解各要素资源禀赋特征,认识自然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等,以资源的合理利用、永续发展及生态系统功能的保护修复为重点,构建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分区指标体系,依据评价结果,划定整治与修复区域、生态修复的重要节点、重要空间、敏感空间、受损空间的范围与分布,分层次、分区域、分阶段开展整治与修复工作。指标体系的建立应以“山、水、林、田、湖、草、湿”各要素正向指标与负向指标共同构建,以“田”为例,一方面考虑影响农田数量和质量的侵占、污染、灾毁等负向因素,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可作为开发、整理、复垦、垦造水田、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式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的正向因素,两者综合方能更加全面确定农田需纳入整治工程的具体板块。
        2.5加强技术支撑,提高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有效性
        在技术上,围绕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规划、实施、评价的诸多环节,首先需引入中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和无人机等现代通信和物联网技术,配合以地面外业长期跟踪监测,构建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综合监测平台,提升整治修复全过程的监测能力;同时加强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评价技术研发,尤其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权衡等效应评价方法,构建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另外还应积极参与IPBES、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恢复生态学会等相关领域的国外科学组织交流,吸收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提升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2.6整治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整治策略的制定是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专题或专项规划具体应用最关键的环节,通过具体的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措施践行。全要素综合整治与修复策略的制定,需注重各要素的综合修复,合理安排不同类型工程间的实施时序,尽量发挥工程的加和效应,保证修复过程的低能耗、高效率;单要素整治与修复策略的制定,需分类分情况处理,切不可一概而论。例如,矿山修复中,对于废弃矿场,积极实施重点治理工程,巩固矿山边坡,恢复废弃采矿部分矿山的植被,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对于正在开采的矿山,则需积极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主体责任,由企业实行边开采、边治理的模式,做到停采时完成大部分矿山修复工作。此外,由于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往往具有规模大、类型多、技术复杂、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规划任务措施的设置如何统筹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保护与修复措施选择等方面的关系。
        结语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需要完善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机制建设。与新形势下的要求紧密结合,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凸显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机制的重要性,推动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方舟,杨雨濛,严金明.中国国土综合整治近40年内涵研究综述:阶段演进与发展变化[J].中国土地科学,2018,32(5):78-85.
[2]张侃,杨青,宋晗.国土空间规划中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机制探讨[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8城市生态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3]吴菊,张峰松,花峰.生态文明视角下国土综合整治创新推进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04):99-1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