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土地评价与土地优化利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4/6   来源:《建筑科技》2021年1月上   作者:何诚
[导读] 现阶段土地的优化利用是土地资源管理与调控工作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对现阶段我国的土地评价及土地优化利用进行详细的探讨,仅供相关人员进行借鉴与参考。

广西祥浩资产土地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    何诚    530000

摘要:现阶段土地的优化利用是土地资源管理与调控工作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对现阶段我国的土地评价及土地优化利用进行详细的探讨,仅供相关人员进行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土地评价;优化利用;国内
        1.土地评价研究广泛深入开展
        1.1土地资源评价从自然生态评价逐步走向综合性评价
        目前土地评价主要集中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等方面,评价的内容已经从初期单纯的自然生态土地评价逐步走向综合性土地评价,不只单纯地考虑自然因素,同时考虑土地的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土地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特征分析。研究区域从大范围向中、小尺度范围延续,县市级尺度以下的土地评价大量开展,乃至出现了微小尺度的土地评价,如将村级单位作为试点研究;可持续利用理念不断深入,初期的评价主要是“摸清家底”以备开发利用,而目前的评价更重视保护土地资源,走可持续利用之路[1]。近年来环境生态脆弱区土地评价明显增加;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城市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成效显著。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对土地的要求从质和量两方面在不断提升,对城市内部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是提高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途径。针对旅游用地、土地整理复垦及更加具体的单一用途单一因素的评价也在不断前进。
        1.220世纪以来土地利用发生了大幅度变化
        土地评价是针对土地现状的评价或者未来潜力的预测,另外一方面,反映土地利用实际动态变化情况的LUCC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发生显著变化。第一,我国在20世纪土地利用强度和速度都有比较明显的增加。如刘纪远通过2000~2010年和20世纪80年代末至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的对比分析,得出黄淮海地区、东南部沿海地区和四川盆地城镇居民工矿用地呈现明显的加速扩张态势等结论。第二,各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在不同地区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即使是同一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在不同地区的空间分布状况也不同。第三,在不同区域、不同资源禀赋条件下,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通常在自然系统中,气候、土壤、水分等被认为是主要的驱动力类型;在社会系统中,通常将驱动力分为6类,即人口变化、贫富状况、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政治经济结构以及价值观念。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同时它又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方式与作用强度各有不同。如龙花楼通过分析20世纪80年代的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格局,认为长江沿线样带的土地利用格局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在海拔高度、气温、地形坡度、经济密度和乡村劳动力密度等因素的影响下,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第四,城市化是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最主要作用力机制[2]。


顾朝林利用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遥感影像图对北京市土地利用/覆盖的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四大生产要素在我国现代城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土地利用优化研究迅速发展
        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将土地利用优化提到了更高的位置。为保障国民经济稳定运行,2004年中央明确提出,通过调节土地资源的配置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专家提出土地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投资合理分布、土地收益分配。自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思路提出后,国内学术界对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从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基础理论研究、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内在机制、土地供给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内容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研究。土地优化利用研究迅速发展,由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从微观的自然科学领域到宏观的政策制定层面。土地优化利用研究从最初的农业用地到城市土地,深入研究水土资源等土地资源空间各相关领域,包括土地资源配置研究与产业用地优化布局研究,旅游用地、农村住宅用地、城市边缘区、湿地、废弃地等研究产业涉及农业、林业、交通运输业等。土地优化利用研究从数量结构优化配置到土地利用空间优化布局。土地利用配置,既包括宏观的数量配置,也包含微观的空间布局优化配置[3]。因此,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模型包括数量结构优化配置模型和空间布局优化配置模型。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型的构建涉及多学科、多种方法耦合,包括动态仿真模拟、数学建模、工程学、系统动态学等理论与方法的相互融合,数学模型多数是完成数量结构优化,如线性规划法、灰色线性规划法、多目标线性规划法、系统动力学模型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和GIS技术的应用,更多的学者开始尝试把数学模型法与GIS技术相结合,提出从数量结构优化到空间格局配置的完整优化配置过程。
        结语
        综上,数量经济学、系统动力学等评价方法和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为我们研究土地优化利用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条件。数量经济学方法以定量的方式研究土地资源及其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因果关系和反馈机制,进而预测多目标约束条件下未来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结构情景,为土地调控和土地优化配置的科学化提供了定量的基础。随着数字国土工程、金土工程、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等重大基础工程的实施与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和国土规划编制工作的深入推进,积累了覆盖全国的多源、海量的国土资源及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行业数据信息,为土地利用优化评价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和数据基础。系统监测评价土地开发利用状况,深入研究土地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寻求多目标约束条件下不同区域各类用地之间的最佳比例与综合效益,推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集约利用,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土地资源管理和调控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张迪,郭文华,李蕾.国内土地评价与土地优化利用研究综述[J].国土资源情报,2014(09):44-46+43.
[2]谭少华,倪绍祥.20世纪以来土地利用研究综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05):84-89.
[3]黄慧萍,李强子.大数据时代土地利用优化的机遇、数据源及潜在应用[J]. 中国土地科学,2017,31(07):74-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