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有效问题,引领小学数学教学

发表时间:2021/4/6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8月   作者:杨晓东
[导读] 数学是一门以思维活动为主体的学科,良好的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想法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其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保持思维的鲜活性。

浙江省龙港市第四小学      杨晓东

【摘要】数学是一门以思维活动为主体的学科,良好的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想法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其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保持思维的鲜活性。激活思维的方法有很多问题是诸多方法中行之有效的一种。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问题的重要性。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有效问题,引领小学数学课堂。
【关键词】有效问题;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小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其课程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有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进行比较和分析,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而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问题的提出技巧就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
        一、“问题引领”的有关理解
        “问题引领”主要是指以教学目标为核心所进行的思考,也就是指通过恰当问题提出促进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应该运用什么样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最终完成教学任务。而对于“问题引领”,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分析。
        首先,如果我们就知识本身来进行分析的话,就是我们应该通过什么问题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这里的知识即包括一节或者是几节课的内容,也可能是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问题化”正是这个道理,但是我们在提问时,必须能够充分的反应教学的重点,
其次,是由知识到思维的过渡,即通过问题的提出来引导学生更清晰、深入的思考数学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方法。虽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思维相比较于知识更加抽象,但我们依然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因为思维决定了数学教学的深度。实际上,掌握了数学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去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和矛盾。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现状
        1.提问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想要达到很好的数学教学效果首先应该使数学教学课堂变得活跃,教学内容丰富有趣,而对于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依赖课本的现象,特别是对于问题的设计更是硬套课本,这就使得教师问题的提出不能很好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其思维也不能很好的发散,那么提出的问题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和价值。
        2.没有从学生需求的角度设计问题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问问是为了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这就使得教师的注意力往往过多的集中于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对学生自身学习需求的满足。


教师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相脱节,不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设计的问题不仅无法保证教学的效果,更严重的是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3.问题的设计脱离实际
        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往往存在着“贪多”的现象,就是说教师为了向学生传达更多的知识点,而过多的引入教学内容,并通过提问问题的方式加快学生的理解与吸收。然而,教师的初衷是好的,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不仅不会起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蕴含的信息量过于庞大,内容涉及过于广泛,这都会使得学生抓不住学习的重点,或出现教学条理不清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数学教师的教学是很难进行的。
        三、如何通过设计有效问题引领数学教学
        1.有针对性的创造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这既是数学的一个特点,同时也是学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的原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为学生创造一个问题情境,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思考和分析问题。如关于简单的加减法计算时,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分配糖果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通过这种真实的模拟来引导学生思考,进而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2.源于课本知识,而又高于课本知识
        想要设计出有效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在充分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了解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同时结合自身教学的现状,设计出高于课本知识的问题,从而使教学的内容更有层次感,教学的效果更有明显。如在进行三角形和长方形等相关图形的认知上,不能仅仅的依靠于课本的讲解,通过课本的实际案例讲出其概念的意义,而是要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形状,如红旗的形状、红领巾的形状等,通过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发现,来更好的掌握数学概念。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作为小学的数学教师应该要明确师生的角色和位置,即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所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以致用。所以,在设计有效问题时,就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所学到的知识难免会存在异议,对此我们要正视这样的矛盾,并加以科学的引导。
        总之,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的设计对于丰富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提问方式单一,没有从学生需求的角度设计问题以及设计的问题或多或少的脱离实际等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相关的教学工作者在设计问题时能够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创造问题情境。同时其问题的提出还要做到源于课本知识,而又高于课本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红彬.怎样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更有效[J].新课程(中),201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