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教学评价形式探索

发表时间:2021/4/6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8月   作者:张帆
[导读] 高校师范生美术教育承载着培养未来中小学美术师资的重任,教师的业务素养决定国家教育的发展,由于部分高校美术教师专心自己的课程教学与专业发展,不能深入了解我国基础课程改革发展变化,喜欢按照自己的教学习惯进行作业评价,不能及时针对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变化调整课程评价模式。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市   张帆    5410000

摘要:高校师范生美术教育承载着培养未来中小学美术师资的重任,教师的业务素养决定国家教育的发展,由于部分高校美术教师专心自己的课程教学与专业发展,不能深入了解我国基础课程改革发展变化,喜欢按照自己的教学习惯进行作业评价,不能及时针对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变化调整课程评价模式。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美术教学评价策略。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学评价;策略
        引言:在开展美术教学过程,教师要结合高校学生学习实际,科学的制定更加有效的评价方案,从而才利于帮助学生不断提高美术学习能力。通过以上对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分析,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措施,希望分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树立学生美术学习信心,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美术学习水平。
        一、高校美术教学现状
        教学形式化是美术教学的显著问题,全新的教育机制要求高校的教育工作不只是传递知识,还要强调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院校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全方位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如把桌子拼凑在一起组建学习小组、安排学生共同讨论思考问题、引进多媒体教学技术等,在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由于部分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存在形式化倾向,淡化教学内容与目标的渗透,使学生无法学习对应知识,不能实效性地达成教学目标。如教学中会出现学生讨论热烈但研究的话题与学习主题没有太大关联的现象,导致学生无法从本质上获取知识。高校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展现自身的主导作用,若总是强调形式,可能会造成教学目标偏离的后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受到制约[1]。
        二、高校美术教学评价策略
        (一)注重教学评价的理念
        美术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为了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就要通过美术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做出适当调整,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意识。在发展性评价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是美术创作的主角,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在美术教学中有效实施发展性评价,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美术创作意识。美术这门学科,具有时代性和元素性,只有科学、适合的方法,才能带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将发展性评价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当学生以一种“放松、愉悦”的心情去进行美术创作时,才能把自己内心思想情感充分表达出来,提升自己的想象与表达能力。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优势。
        (二)明确美术评价内容
        实施美术评价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实施自主探究能力的评价与指导。在当前教改的形势下,对于美术教学内容实施评价,能够为学生实现自主的探究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土壤,让学生形成更为稳定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形成探索能力。对此教师应更为积极地选择适合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开展合作练习,为其提供更具针对性的评价意见,从而发挥评价的意义和效果。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态度和情感。美术是表达作者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体现人类艺术造诣和审美倾向的方式。对于思维和意识发展还未达到成熟水平的高校生来说,绘画能够更为真实地展现学生的情感和意识,有些学生在实施创作时还能以最为轻松的状态,在交流中自然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还有些学生会完全沉浸在创作过程中,并通过绘画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教师在实施授课时应充分迎合学生的态度和情感方面的变化特征,实施评价时也应注重学生不同方面的变化,充分体现出不同因素的积极作用,从而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把握学生最真实的心理感受,做出更具人性化的评价内容[2]。



        (三)准确把握评价功能
        第一,实施评价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以往的认知能力,以此为基础衡量学生当前的综合发展情况,在思想、行为等层面衡量不同个体的习惯、兴趣等特征,充分把握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从而做出既全面又客观的评价意见。实施评价时,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为课程的高效实施提供前提条件,通过总结过去、引导未来来进一步优化教学评价内容,充分发挥评价的优势和促进作用,为顺利完成育人工作奠定基础[3]。
        第二,要充分发挥评价的结果的作用。高校生处于青年期发展的重要时期,更容易受到环境或者社会等多方面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思维和认知等方面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教师在美术课程中实施评价,便需要更为尊重学生的个体,尽量为学生创造更适合展现自我的平台。
         (四)完善教学评价的模式
        教与学本身就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锻炼学生的美术学习技巧。如果学生缺乏创作热情,我们可以引入一些赏析课,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合作”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喜欢的作品,能够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力,锻炼学生的美术学习技巧。教师也要多提出课堂问题,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教学特征,而美术注重的是“美的表达”和“美的刻画”,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美术竞赛活动,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获得更理想的教学评价效果[4]。
         (五)课程作业评价内容丰富化
        教师在美术作业评价中不仅仅只关注学生美术专业能力发展,还应关注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积极的人生态度、完善的人格发展作为同样重要的评价目标。教师可以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更多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关注和指导,征集教师、学生、专家、网络等评价主体的评价,为学生提供评价主体多元、内容丰富细致的作业评价。这样内容丰富的评价能够让学生多角度客观认识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更清晰地找到高效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六)课程作业评价语言理性化
        高校美术教师对学生课程作业评价的语言应该生动恰当,语言表达逻辑清晰理性,避免抽象、笼统、模糊的评价。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他们呈现的美术作业都具有独特性,一定会有优点与亮点,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独特之处,及时肯定表扬作业中的优点与亮点。同时,教师也要通过语言、文字的具体细致评价清楚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明确自己美术学习的优势和不足,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找到努力改进的方向、方法,引导学生不断进步。教师对学生作业评价不应该只是感性化笼统的表扬或者完全的肯定,笼统廉价的表扬难以取得激励的效果,教师评价语言要理性化、条理化,要有评价的智慧,以细致全面的作业评价促进学生美术能力提高。学生只有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美术能力不断提高,才能获得更好的持续学习动力[5]。
        结束语
        总的来说,教学评价对美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教学观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虽然学生个体的可塑性很强,但还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关爱。美术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习美术,发现美的事物,还应该是在出现问题时及时纠正,让学生正确看待审美,引导其积极向善。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育视域下学校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20(3).
[2] 石品.高校美术欣赏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5).
[3]钱初熹.国外中小学视觉艺术教育评价的新动向及其启示[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7(2).
[4]周娜.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评价策略[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04).
[5]杨黎.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