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 王丕

发表时间:2021/4/6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8月   作者:王丕
[导读] 在初中阶段,物理是学生的必修课,物理教材中涉及到繁琐复杂的知识点,学生经常混淆,很难充分掌握。 因此,为了 使学生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 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也要积极创新,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大的 提高教学水平。

湖北省利川市建南民族初级中学   王丕   445412

摘要:在初中阶段,物理是学生的必修课,物理教材中涉及到繁琐复杂的知识点,学生经常混淆,很难充分掌握。 因此,为了 使学生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 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也要积极创新,只有这样才可以大大的 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创新
        引言:初中物理是一门重实践、重实验、重推理的综合学科,如果采取传统的“讲与学、听与练”的教学方法无益于知识的消化与吸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效甚微。因此,教师应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利用课堂互动、情景演示、实验渗透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一个高效的教学课堂。
        一、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期,为了可以保证获得显著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将学生当做课堂教学的主体。然而多数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还是采用以往的教学方法,觉得这种教学方法虽然保守,但是有效,而新型的教学方法尚未真正成熟,所以在尝试过程中有诸多疑惑。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要学会改变自身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不管是课前准备还是课堂教学,都应该让学生成为参与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通过这样做,既可以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乐趣。
        二、合作探究,方法创新
        在物理教学课堂,教师可以采取合作探究的方法,遵循“能力均衡”的原则,合理设置合作学习小组,使每个小组当中优秀学生与后进学生比例保持相对均衡,并围绕课堂讲授的知识点,设置一些阶梯式的物理问题,使小组成员通过思考与讨论的方式,解开问题谜团,得到最终的正确答案。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点时,首先,教师将定律内容进行简单阐述: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时,教师可以针对定律内容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定律中论述的运动和力是怎样的关系?”在接收到教师的问题后,各个小组即刻进入到热烈的讨论状态,当讨论结束后,教师让每个小组各选择一名学生代表负责回答这一问题,最后,教师再根据本单元重点内容予以总结,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种合作互动的教学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质大有裨益。
        三、联系实际生活,强化应用能力
        物理知识大多数来自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由此可见,物理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以“熔化和凝固”为例,为了使学生能够区别物质气态、液态和固体三种形态,并描述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笔者以生活现象来引入熔化和凝固的概念,首先列举“把水放到冷冻室内,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里,冰能够变成水”等生活现象,这一现象引发了学生的共鸣。同时,笔者以这些生活现象为研究对象,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这些现象,以此帮助他们总结、归纳出熔化、凝固的概念。当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后,笔者让学生根据对这两个物理概念的理解,列举相关的生活现象。有的学生提出“固态的蜡烛能够不断变成液态的蜡、流下来的蜡烛又变成了固态的蜡”。由此可见,通过引入实际生活现象,不仅能够将物理学科与生活建立有机联系,还加深了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并提升了其应用能力。
        四、因材施教,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为了让所有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都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分层教学法,教师结合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等等方面来合理分层,对每个层次的学生,其制定的教学目标都不一样。例如:讲解“声现象”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有些学生负责搜集平时生活中出现的声现象;有些学生对声的合理利用来课前思考,以全面发挥学生的优势。在布置课后作业过程中,如果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可以要求他们结合教学内容来复习与做题,进而使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知识;如果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可以适当提高作业的难度,引导他们思考问题“声现象与光现象的异同点和相同点有哪些?”,这样可以使学生不断延伸物理知识,加强学生物理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
        五、重视实验操作,提高认知水平
        实验是物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学生多种认知的重要驱动力。以“声音的特性”为例,为了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了解声音的特性,笔者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并提出“从哪些方面来描述乐音”这一问题,以这一问题为出发点来推动后续实验活动的开展。接下来,笔者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指导他们运用“钢尺、音叉、乒乓球”等用具开展实验操作活动,以此来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影响响度的因素”等。学生能够在实验操作中观察到实验现象,并归纳、总结出“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与振幅距声源的距离有关”等结论。由此可见,通过开展实验操作活动,不仅让学生对“音调、响度、音色”等不同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还能使他们体会到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以此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所学的知识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果将创新教学理念引入到教学课堂,学生不但能够熟练掌握物理知识,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科学视野,为后续学习更加复杂、深奥的物理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苏毅彪.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创新策略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0(18):132.
[2]安金虎.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创新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01):177.
[3]刘少英.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创新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4):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