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柱
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实验学校 317600
【摘 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多元化的思维体,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也应多角度的呈现,要创设不同的教学形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在新课导入、探究过程、课堂总结等几个方面上,教师要精心设计,细心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感受到科学的乐趣。
【关键词】导入 过程 总结 多角度创设 课堂 积极性
“起句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科学课的课堂亦应如此。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多元化的思维体,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也应多角度的呈现,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具体的内容形象化,尊重学生的前概念,肯定学生正确的,纠正偏颇的,完善提升学生的思维,更好的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的趣味性,奇妙性,事实性。怎样的引入?怎样的探究?怎样的结尾?是单一的呈现还是生动丰富的情景?需要我们精心的设计,课堂不仅仅是传承,它更蕴含着创造与希望。
一、新课导入
课堂的导入,有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能够触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课堂的导入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新旧知识的碰撞,先回忆原有的知识,进行知识的正牵引,也可以是问题暴露法,将学生原有的前概念充分呈现,教师给予干预,进行知识的反牵引。
1、直接导入,反向牵引
以六上3.4《电磁铁的磁力(二)》为例:
同学们,电磁铁的磁力大小除了和线圈圈数有关外,还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猜测:①电池节数②导线粗细③铁芯粗细④铁芯长短⑤导线长短。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板书课题:电磁铁的磁力(二)。
2、情境导入,正向迁移
以六上1.2《杠杆的科学》为例:
教师拿出来一个铁罐子,盖子紧扣,“老师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罐子,里面有今天我们要研究问题的线索,谁能用手将盖子打开?”。学生甲上来用手打不开,学生乙也打不开。那怎么办?乙:用手不好开,能用别的东西吗?老师给出一套材料:一字螺丝刀,锥子,钳子,羊角锤,塑料软管。这有一套工具,你可以从中选择使用。乙选择一字螺丝刀,轻松打开,取出线索:还有哪些工具也可以打开铁罐子?学生说有锥子,羊角锤,钳子,教师根据学生所说,重点的演示钳子、羊角锤开罐子,发现羊角锤不太灵活,钳子几乎开不动。看来选择正确的工具使用可以让我们省力。像刚才撬罐子使用的一字螺丝刀这样的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那么杠杆中有哪些科学原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杠杆的科学,板书课题。
二、探究过程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课堂中,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操作的材料,给予操作的时间,还要给予学生操作的方法,正确的引导会让课堂更精细,时间更充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也会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
1、提问——假设——设计——验证——结论
探究源于问题,不论是科学家还是孩子的探究,其基本步骤都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通过观察、设计、制作、实验等一系列方法来实施,收集并整理相关联的信息和证据,分析后得出结论。
以六上3.3《电磁铁的磁力一》为例:
提出问题:电磁铁可以产生磁性,可以吸起小铁片,有的小组吸得多,有的小组吸得少,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电磁铁的磁力呢?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结合电磁铁的构造,学生不难想到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线圈、铁芯、电流有关。
问题假设:那么线圈与电磁铁的磁力又怎样的关系呢?线圈圈数变多电磁铁的磁力会怎样改变?线圈圈数变少电磁铁的磁力又会怎样?
设计实验:这个实验要怎样完成?哪些因素改变?如何改变?哪些不变?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实验验证:小组合作,共同验证。
实验结论: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2、操作——发现——提出——解决——结论
通过学生的操作,让学生暴露已有的认识,从认识的不足处激发矛盾,在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学生会尝试着去解释,当学生想去解释可又难以说清楚时,那就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以四下1.2《点亮小灯泡》为例:
教师先后出示一节电池,一根导线,一个小灯泡,介绍材料的各部分结构后,提问学生现在你最想做什么?学生会毫无疑问的提出要点亮小灯泡,教师分发小灯泡、电池、导线,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学生拿到材料很兴奋,可是想象与现实存在很大差距,小灯泡点不亮。
学生在第一次“初点小灯泡”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小灯泡无法点亮,那么怎样才能点亮小灯泡呢?再次回到了起点,学生会更加积极的思考,努力去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小灯泡的结构,从小灯泡找到突破口,再次试着点亮小灯泡。
第二次“再点小灯泡”过程中,一组学生点亮了小灯泡,引起了全班的聚集,学生很会懂得借鉴,各小组纷纷点亮,偶发的现象提炼出方法,彼此分享点亮小灯泡的方法,用学生的话语解决学生的问题。
第三次“三点小灯泡”,设计的目的是让偶发变成必然,由个别到普遍,也是对点亮方法和原理的检验与运用。同时分析为什么没有点亮?是什么原因?从而落实电路中的通路、断路、短路三种情况。
3、了解——操作——理解——运用
科学探究问题的提出来源多种多样,有的是由教师提出,有的是学生自己提出,还有一类是都知道的,或者显而易见的,我们也可以尝试用另外一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交还给学生,教师只是过程中的一个辅助。
以六上2.7《桥的形状和结构》为例:
课前布置任务让大家搜集有关桥的形状与结构的图片和资料,课上与大家一起分享,利用投影展示不同的桥,在过程中让学生介绍,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同时彼此分享获得更多的类型,学生对桥的形状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那我们也一起来模拟建造一座钢索桥,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细绳和木板,学生分小组亲自体验钢索桥的结构特点,组装好后,逐一增加重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加深了对钢索桥承重的理解。教师继续追问:怎样可以承受更多的重物?利用增加绳索的数量、增粗绳索、增厚桥板等方法,运用所学知识,提升桥的承重能力,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运用能力。
三、课堂总结
一节课的课堂结尾,应当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出发,对当堂课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加深巩固所学知识,促进知识扩展、延伸和迁移,不但对课有加深主旨的作用,也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而且对学生也会起到星星之火燎原的作用。
1、提问式
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理清这节课的关键,明确知识节点,锻炼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对后进生起到了帮扶的作用。
以五上3.4《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为例:
经过我们的研究发现雨水对土地有侵蚀作用,那么雨水的侵蚀会给我们带来哪些灾害呢?学生思考,会有洪水,水土流失,农田被淹,泥石流,粮食减产……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学生说植树造林,修建河道,保护水土……
学生经过思考,交流,进一步加强了雨水对土地侵蚀的理解,认识到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2、汇报式
汇报式的结尾是一种很普遍的方式,学生可以针对本节课中的任意知识点,适合不同的层段的学生,教师在过程中要起到连接牵线的作用,将学生的反馈整理。
以三下3.7《水的三态变化》为例: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谁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知道了水是一种液体,它有不同的形态。
生2:水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这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化。
生3:原来雨、雪、霜、冰等也是水变的。
……
此课结尾的归纳,是我们常常用到的方式理清了课堂教学的知识重点,提升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对于自然、人的和谐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意义。
3、运用式
学以致用,并且能够做到及时性,有效性,能够将刚刚学习到的知识灵活运用,收到的效果会事半功倍,学生在过程中感受,再次深化理解知识点。
以五下1.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为例:
老师给大家变个魔术怎么样?教师将橡皮泥粘在笔帽的下端,然后放入矿泉水瓶中,笔帽在重力作用下开口会朝下,盖紧盖子,用力挤压矿泉水瓶,笔帽就会下沉,松开手,笔帽上浮。学生很好奇,大家想玩吗?我们就来一起做一下这个小魔术,并且思考为什么挤压瓶子笔帽会下沉?这与什么有关系?
学生兴趣高涨,认真的研究,观察笔帽上浮和下沉的现象。
生1:挤压时,笔帽里进去水了,所以笔帽下沉,松开后水出来了,笔帽就上浮了。
生2:跟里面的空气有关,空气多就浮起来,空气少就下沉。
……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亲自体验,发现其中的原理,用自己的话解释原因,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信心,能力、智力在活动中都得到了提升。
4、存疑式
古人云:“学贵有疑”。问题既是课堂的起点,也是课堂的节点,也可以是课堂的延伸。教师可以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结论入手,也可以从现象入手,对课堂中的重点、难点、易混淆点等方面,有目的的创设问题,提出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以四上2.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为例:
醋、酒精、食用油和胶水能溶解在水中吗?学生通过实验已经得出结论,看来这些液体在水中并不是都可以溶解的,有些可以溶解在水中,有些不可以。那这些能够溶解的物质在水中溶解的能力都一样吗?
生:一样,不一样,不知道……
大家想知道吗?想知道,请听下回分解,我们下节课见。
这种“请听下回分解”的结尾屡试不爽,学生很是开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能够把这种欲望延伸到课外,同时也对下一节课充满了期待。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师要想上好这门课,就要了解学生,熟悉教材,要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要精心设计教案,贴合学生,在过程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让学生能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真正的感受到科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严先元.教师的教学技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4
[2].阿瑟A卡琳.教作为探究的科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章建红.曲终收拢当心画 余音绕梁久不绝[J].小学教学参考,2014.12(下旬):87-88
[4].陆少娟.利用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J].小学教学参考,2014.12(下旬):44
[5].凌宗伟.教学模式是个性化,更是多元的[J].上海教育科研,2014.11:1
[6].喻伯军.小学科学教师专业能力必修[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