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核心素养在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的实现探讨

发表时间:2021/4/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期   作者:徐露
[导读] 当今社会,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水准和教育质量要求进一步严格

        徐露
        海拉尔第二中学 内蒙古自治区 呼伦贝尔021000

        摘要:当今社会,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水准和教育质量要求进一步严格,教育阶段的有效性和理解性要求面向高中生、适应教学创新,并且在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能够长足发展。
        关键词:生物学;核心素养;生物科学史; 高中
        前言: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清晰坚定教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实现在生物科学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知识教学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学生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优化学科教学方法,为生物科学史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潜移默化的发展生物学核心素养。
一、定位生物科学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现代生物学教育注重培育高中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所谓“生物学核心素养”主要指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1】。人教版教材通过“技能训练”,“资料分析”等模块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注重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生态学观念。首先,生物学中的生命观念,主要是对各种生物学规律和生命现象的理解,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史中的科学思想的演变,树立生物科学史的世界观,让学生可以理解和解释基本的生命现象,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第二,对于漫长的生物科学史中所发现和诞生的海量的生物科学知识,需要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崇尚务实、严谨探索的科学精神和求知态度,做到在科学的实验中运用生物学知识进行思考,形成理性批判的能力。第三,科学的探究需要通过各种实验来探索生物学的科学本质,在献身科学的精神中形成对各种生物学现象的理解,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解决问题。第四,社会责任作为具有普遍性的生物学素养,主要是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的个人品质,明确人类在社会群落和自然生态中的价值,担当起健康生活和保护环境的责任【2】。
二、在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全面关注学生主体,彰显核心素养追求
        传统教学中学生和家长停留在课堂知识的记忆,而教师必须更新科学的教育观念,摆正自身的教学理念,充分注重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的教学计划都要求学生们充分理解和灵活运用,基于学生们自身拥有的科学知识和学习积累,将学生们的知识网互联互通,将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上升到科学知识的高度。例如:将机体的应激反应与反射弧、反射活动相联系,进行科学的生物结构与功能观教学;对细胞呼吸作用构成的生命活动进行生命现象的解释等。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将教学内容设计为绝大多数同学接触过的知识面,在因材施教的优秀教学方式下指导学生们了解各个教学重点,提升思维的灵活和机动性。高中生物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们建立完整的生物科学知识链,理解生命观念的中各种生命现象,教师应坚持开放性原则,不要将教学内容囿于教材内容,联系前期教学基础,适当拓展后期教学内容,提高教学价值,鼓励和监督学生们对所有课堂学习知识加以复习和巩固,提高教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3】。
(二)合理设置知识结构,凸显生物科学史价值
        对生物学学科中的现象概念、原理功能、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教学,综合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为灵活运用并解决应用问题奠定了基础,对于教师而言,需要教师从多角度拓宽教学内容的知识面,“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有一桶水”就是这个道理。在平时课堂学习的基础知识加深学生记忆,在实验关键中结合教学重点,营造独立思考的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和操作过程给予指导,肯定学习激情,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批判思维,总结教学模式的优缺点,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完善教学模式。

学生在预习之后,课堂上主要学习难点和重点,课后适当安排练习题加深记忆,达到最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利用生物学课堂构建学习和生活的桥梁,对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生命科学领域的知识进行了解,关注身边的生命科学与生产活动,了解各种生物技术在制药、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明白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凸显生物科学史的应用价值【4】。
(三)营造探究性教学环境,提高生物科学史创新思维
        生物学实验操作要求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提供具有探究性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多方面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在实验操作课堂上,将现象和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学生们眼前,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充分体会不同的生物学现象,理解各种科学研究的过程是教师的另一项重要素养。教师实验操作要求对公共教学设施充分利用,整合教材学习与实际操作,为学生们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对实验中蕴含的生物科学因素进行分析和探究。另外,还要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学生们自主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在每个重难点上配合学生们进行,引导学生在对实验的精髓结合理论知识进行思考,随时准备给予指导和纠错。例如在学习向光性与胚芽鞘的关系时,设计方案要求使胚芽鞘的生长可以被有效的观察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胚芽鞘外画线进行标记,经过继续培养,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实验后的尖端以下变为虚线,说明胚芽鞘下端有明显的生长,这样就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除此之外,也可以在多媒体、小组探讨、虚拟比赛中将生物学问题简化为理论知识,在研讨中分析实验活动的多种现象,达到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目的【5】。
(四)加强科学概念知识的内化,适应学生学习进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保证生物学内容的教授与拓展,提高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和实验课程,提高课程知识的内化程度。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学生们的课后练习和实验操作的学习速度和运用准确性中分析学生们对教学知识的内化程度,以此作为参考对自己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调整,随时安排最新的教学计划,配合学生们的理解进度,提高学生们对生物学原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让生物学从二维的书本联通三维现实,真正做到对生物学的学以致用。生活中,掌握合理的膳食搭配,坚持各项促进机体发展的有氧运动,保持健康生活这些细节都与生物学的知识概念息息相关,只有教师对学生们有更多课外了解,与学生们有更多的课外互动,才能将生活融入课堂,使更多学生们了解和热爱生物科学【6】。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题背景下对高中生物学科实验教育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论是对学生们进行生物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都是极具挑战性的探索过程。这也就要求教师坚定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基于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基础,指导学生们了解和拓展生物科学知识,明确自身职责,明确教学内容与目标,为学生们创造积极、通俗易懂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们对生物学实验的学习兴趣和科学信仰,增强科学探索能力,为教学增添更多可能,与时俱进,随时改进教学内容,课堂学习与课外探究同步进行,最大程度激发学生们对高中生物学的学习热情,才能为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和自身未来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 孟凡龙, 张秀红.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生物学科学史实践架构[J]. 中学生物学, 2020(2):137-139.
[2] 马小明. 例谈生物科学史在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应用[J]. 生物学教学, 2019, 044(007):8-9.
[3] 孙丽娜. 关联性教学: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途径解析[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 000(002):P.6-6.
[4] 孙巧玲. 课堂教学中落实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教学为例[J]. 生物学教学 2020年45卷5期, 23-24页, PKU, 2020.
[5] 杨捷姬. 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J]. 中文信息, 2019, 000(007):136.
[6] 饶建华.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与应用[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9, 000(012):P.226-2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