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鑫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二小学,830000
【摘要】伴随当下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教师要不断就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优化,以保障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提升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教师可打造思辨课堂,通过对学生学习问题的解答,以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以问促学是当下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主要形式,基于此文章以统编教材为背景,就以问促学思辨课堂的构建进行探讨。
【关键词】统编教材 以问促学 思辨课堂
“思辨”一词,源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辨”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语文学科的思辨力,是指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对文本进行判断、分析、论证,并运用合乎逻辑、完整有序的语言进行准确表达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全国小语会理事长陈先云先生也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清单进行了梳理,其中“思维能力”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当下统编教材背景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都很注重对文本的朗读和语言文字的品析,却会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对于小学高段乃至中学阶段的学生,小学低段孩子的思辨力还非常稚嫩,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往往是片面的,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上具有局限性。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以问促学,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问题的提出。特别是在统编教材的背景下,课堂提问能够促进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此我们教师要不断就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以构建科学、高效的思辨课堂。
一、培养学生积极的提问态度
1.1增强提问的价值引导
学生对提问价值的认知需要教师的正向引导,小学是培养认知的重要学习阶段,当前教育学生对提问的重要性理解多数来自于家长与教师的影响,自身很少对提问价值具有积极的认知,由于考试和日常学习没有对提问评价,学生也就认为提问可有可无,即使要求主动提问,学生也是当作被动的约束。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需要正确的看待学生提问行为与表现,同时引导学生把提问看作是提高自我的意识,诊断自我学习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灰雀》一课时我们正在讨论“从哪里能看出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问题时一个学生发问“小男孩也很喜欢灰雀,他真的很想把灰雀留在家里,而且灰雀也很想和小男孩成为好朋友并不想离开小男孩怎么办?”听到这个问题我先是一惊,我想这个学生他走进了文本,并与课文中的小男孩产生共情,当下我先摸摸学生的头表示对他的提问表示感谢更肯定他能勇敢和大家分享疑问这是一种很棒的学习方法,接下来我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放弃了原本的问题设计请学生们再默读课文并展开交流寻找答案,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们眼睛里眼里闪着光,快速进入的学习状态,再读课文后很多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说:课文最开始写到是三只灰雀那他们应该是一家,小男孩很喜欢灰雀他一定不忍心让小灰雀与家人分开,也有学生说:我爸爸说过自由是最可贵的,小男孩就是给它在好的环境也不如给它自由。在学生们的交流中最先提问的孩子说:列宁也是小灰雀的朋友可能还会有更多朋友,小男孩是善良所以他会让灰雀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我想当学生提出一个创新性的问题时,教师作出针对性的评价明确指出提出问题的优点,更能启发同伴进行提问思考。
1.2丰富提问的情感体验
当学生在提问后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提问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会随之增强。在引导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出现“课堂沉默”,教师需要持以足够的耐心,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适当提示与鼓励的话语能够成提问的源泉与动力。即使提问的结果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应当进行正向的激励,帮助学生找到多种思维的角度。在提问过程中学生出现思维的“断点”,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梳理,引导学生持续思考,获取成功的提问体验。我发现语文教学中较为普遍的一个现象:一篇课文的学习快要结束时,教师总喜欢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主人公发表感言或转变角色谈感受,“假如你是主人公,你会怎么说?”“假如主人公就在你的面前,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好像长期以来就是这么问学生的。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设计这样的问题,教学目标是什么?为什么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上喜欢问类似的、脱离学生生活体验的问题呢?由此我们可以反思,学生或者说一部分学生,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学习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不要自己设计问题固化孩子的情感收获。
1.3激励提问的行为产生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进行积极的鼓励,能够提高学生提问行为的再次发生。同时,其他学生在看到提问获得的积极反馈后,也会受到影响进行提问。实际课堂中学生的提问行为发生受各方面影响,以及呈现负增长趋势。在统编教材的使用中,针对略读课文时我们可以鼓励孩子提出有价值问题并阅读解答的过程达成略读课文的学习目标老师可以这也从侧面表明,学生尽管认可提问价值,明白提问是对学习具有积极作用,但提问的行为随着身心发展仍然逐渐减少。
例如在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搭船的鸟》一课时我请学生看着课题提出疑问,这时孩子们在读完课题后没有小手如林,有个别孩子提出了:“鸟为什么搭船?”“什么鸟搭船”,接着我给出了本单元训练目标“体会作者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 ”并引导孩子读第二自然段,读文后孩子们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本篇课文的小作者和这只翠鸟是偶然相遇,所以在观察的时间短,他把翠鸟的样子有顺序地记录下来了。这是我通过课件出示了陈益清《翠鸟》一文中描写翠鸟的片段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孩子们自己总结出如何观察事物。由此可见,整节课老师用准确的评价激励孩子发问让他们体会到从发问到解答的成就感,教师及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提问态度的倾向,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提问会让课堂在“思”与“辨”中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
二、把握思辨课堂的学习路径
在对思辨课堂的学习路径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此处以统编教材阅读教学为例,对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提问的学习路径进行分析。
2.1策略感知:寻根究底,随心而“问”
学生在学习阅读提问策略初级阶段,需要学生首先进行阅读提问策略的感知,唤醒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体会在阅读运用提问的好处,清晰阅读提问策略的意义。根据图式理论,学习者在学习时原有的图式需要被激活才能成功的学习。在学生学习阅读提问策略的初始阶段,明晰阅读提问策略的学习内容与意义不仅是学生进行提问策略的学习的起点,也是教师成功进行阅读提问策略教学的开端。
2.2启发提问:随“问”就圆,一问三反
进行阅读提问策略的教学的第二个阶段是在学生尝试提问的基础上,对提问思维进一步拓展,学生不仅需要学会提问,更需要进行多角度的提问,拓宽提问的视野,在提问中发展思维,在思维中生成提问。
2.3问题辨析:析“问”察异,辨物居方
对问题进行辨析是阅读提问策略的第三个阶段,学生在进行感受提问、尝试提问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层次的辨析,通过问题的辨别过的阅读提问策略的理性认识与思维训练,这个阶段是对阅读提问策略的深层次理解。
2.4自主运用:“问”以实用,学以笃行
阅读策略的学习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阅读理解,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帮助学生养成阅读提问的意识与习惯。运用阅读提问策略帮助学生进行阅读,最终要落实到文章的理解,在教学中要正确把握教策略与促阅读之间的平衡性。
三、注重策略教学的实践反思
3.1“问题”主体下的课后反思
所谓“问题”主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从学生的提出的“问题”出发到课堂存在的“问题”结束。教师基于“问题”主体,一方面根据学生的“提问”不足来改进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课堂存在“问题”的理性反思,调整教学效果,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在教学后,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日记,对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思考与梳理,同时融合学生的提问现象,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身的课堂教学活动,吸取学生的教学反馈意见,对课堂存在的“问题”追根溯源,不断进行反思与修正,进一步实现思辨课堂的有效教学。
3.2“共体”视角下的教学研讨
教学研讨是教师与教师层面的对话交流,是教学之间的经验碰撞。同级间的教师可以走进对方的阅读提问策略教学课堂相互评课,发现对方教学的有益经验,在互学互评中取长补短。同校教师组织教研“同体”,定期进行教学研讨的“语文大组学习”,使不同年级的教师对课堂提问的理解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这样把握思辨课堂的起点与终点,更能够捕捉到教学的难点与清晰的把握学生学情。
3.3专家指导下的课例研磨
课例研磨,是对阅读提问策略课例的教学进行深度分析与学习。阅读提问策略教学作为新的体系出现,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课例研磨,可以有效的把握阅读提问策略的教育理念。首先,通过观摩专家的优秀课例,可以吸取优秀的专家教学设计资源,在研究专家的课例中吸取有价值的经验,分析有价值的问题,能够将个人与专家经验进行分析对比,从而不断磨合,逐渐改进课堂教学。
四、结束语
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创新性,但教学质量始终是当下教学重点。以问促学作为当下高效课堂构建的主要形式,其对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化具有促进作用。文章就以问促学思辨课堂的构建措施进行了分析,旨在促进当下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雅茹.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200.
[2]陈妍.小学低年级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思考——以智慧课堂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9):214-215.
[3]陈文霄.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提问的引导策略[J].文学教育(上),2020(07):82-83.
[4]叶梅芳.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优化应用策略[J].才智,2020(1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