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作文指导策略

发表时间:2021/4/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期   作者: 刘海梅
[导读]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海梅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新城区小学  730300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只有针对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找出病因,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学生的作文水平才会提高。
        关键词:兴趣  素材 评改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大部分学生只要一谈到作文就头疼,总觉得无话可说。学生怕写作文,老师也怕改作文。教师和学生不应把作文当作一个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当作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教师只有结合学生实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加以引导,才能让作文教学奏响成功的乐章。针对目前小学作文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我粗浅地谈几点自己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内驱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与兴趣。”我国的教育家,对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动机,也有过大量的论述。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习作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写作文是生活积淀文字化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一种反映,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才会有感而发,才会乐于去写。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做到我手写我心。即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不要给学生规定太多的条条框框,提太多要求,限制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在兴趣的基础上写出来的文章也许离老师期望的还有距离,但一定是自然真实的。
    二、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作为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习作基础。习作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描写不具体,中心不突出等。所以老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结合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
        1.观察要有顺序   
        要教育学生善于控制自己的知觉方向,克服观察中的“情绪性”,要告诉学生,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如观察一件事情,要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观察;观察一次活动时,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就拿观察拔河比赛来说,可先总写场上队员拔河的样子,再仔细观察其中两三个队员的表现。   
        2.观察要有重点   
        在观察时要能区分主次,确定顺序,抓住重点。观察人物、事物时,如果不作选择地全面观览,便不可能形成注意,也就不可能详观细察,更不可能产生印象深刻的观察。学生在叙述所观察的事物时也容易做到详略得当,有条有理。抓住重点观察,不仅能够抓住人物、事物自身的具体特点,而且使人物、事物具有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把它写出来就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观察时要学会联想和推断   
        在指导观察中,启发学生想象,可以使意境更加深远,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如指导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松树时,抓住特征观察过松树后,可引导学生想象:松树像什么?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赞美松树的诗句呢?这样学生对松树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另外,在观察时要引导学生学会用理性的逻辑判断和推理,把思维过程的间接性同观察结合起来。如指导学生看图时,可让学生根据图中人物或动物的表情,推断他们当时是高兴还是沮丧;根据图中人物的外貌判断他们身份等。观察方法运用得当,观察过程认真细致,展开适当的想象和推断,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形成。
        三、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素材
        素材是未经提炼加工的写作材料,是作文的物质基础,犹如木之本,水之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儿童心理学表明:学生写作,首先必须拥有写作的有关材料,否则,中心思想、段落层次、语言表达等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学生作文要有丰富的材料。那么,如何积累丰富的素材呢?我主要从两方面:
        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如何汇积生活中的写作源泉呢?我认为: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指导小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内容就是写作材料,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我特别重视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如读书比赛、演讲赛、办手抄报等;另外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布置学生帮家长做家务(洗衣、做饭、收拾屋子),每天看电视新闻、看一些专题节目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
        2.从读书中积累素材
        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为此,“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在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佳句”这样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并从摘抄中积累材料。学生通过平时的积累为写作打下铺垫,在写作时就不至于“无话可说,无从下笔”。
        四、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学生有了大量的积累,不一定就能写出优秀的习作。即“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这就要求老师在写作方法上还要适当指导。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必须做到:
        1.把作文教学贯穿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就是很好的范文,让学生在反复阅读后,引导学生分析名家是怎样开头、怎样组织材料、怎样遣词造句,怎样结尾的,进而引导学生仿写。
        2.审题,搞清习作的要求和写作重点,在作文教学中,通常接触到的是记叙文,所要学的内容又以人物、事件、环境为主。但人物、事件、环境这三者往往是互相揉和在一起的,又各有侧重。所以必须指导学生搞清每篇习作的侧重点,让学生心中有重点,而不至于是一团乱麻,无处下手。
        3.帮助学生编写提纲。提纲是学生作文的构思过程,学生作文时,往往语无伦次,不知道把众多的素材如何组织成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这就需要有一个组织和整理材料的过程,老师要引导学生搞清哪些应详写,哪些应略写,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得当。
        4.指导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当学生写好初稿以后,还要学会修改,这也是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一种途径。因此,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这种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教师认真指导学生一起修改作文,而且要不厌其烦的多次修改,让学生在修改中尝到乐趣。
    五、准确全面的评价学生作文
        1.品味优秀作文。选择几篇学生的佳作,由作者介绍经验,让其他学生品味和讨论。对于选出来的优秀作文,应当由教师先富有感情的进行朗读,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到文章之妙,更加乐于学习,还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优秀作文的赞赏,激发出写作的热情和动力。
        2.分析作文的得失。选择几篇中等偏上的作文,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分析及讨论。对于选出的作文,在表达上和内容思想上均有着一系列优点,但是也有着一定的不足,主要是布局谋篇和思想内容上的欠缺,通过分析讨论,学生就能够在写作时做到扬长避短,不断改进。在讲评作文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抓住重点、积极鼓励,并且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
   习作教学任重道远,我们必须积极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实践。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我们一定会迎来习作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法》
    2.《语文课程标准》
3.李桂明.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J].文理导航,2012[2]
4.李冰霖.自由写作与有效指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