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定位,助推课堂

发表时间:2021/4/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期   作者:林娟
[导读]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当前课堂教学的共识
                                                                   
        林娟
        福建省东山县文昌小学 363400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当前课堂教学的共识。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展示交流”环节中,学生更应该成为课堂的主角。那么“把课堂还给学生”后,教师该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
一、我们是惜字如金的引导者
        在学生唱主角的高效课堂里,我们把舞台让给学生,我们是惜字如金的引导者。只有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预习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状况考虑周全,才能在课堂上运筹帷幄,既“惜字如金”,又能点到“点子”上。
        我在教学三年级数学广角《搭配》时提问:“件上衣和两件下装可以搭配出多少种不同的穿法?”通过课前预习,学生有了丰富的积累,展示了各种不同的搭配方法以及表示搭配方法的不同方式。学生汇报的这些林林总总的表示方法中,似乎杂乱无章,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如连线时固定上装搭配下装,或固定好下装搭配上衣;用字母符号的表示方法也渗透了有序思考的痕迹;列算式的方法则更概括抽象。
        学生的汇报从摆一摆、连线到用图形符号表示、到用字母数字表示再到列算式,这个过程是一个数学思维的演化提升过程。当学生展示了各自表示的搭配方法后,我用了几句话帮助学生梳理思考过程:“一样是连线,顺序有什么不同?”“算式中3代表什么?2代表什么?”“你们是怎样做到不遗漏、不重复的?”这些问题,把“有序搭配衣服的方法”提升到“有序地思考”这个层面。教师的价值在于助推学生的成长。“有序地思考”就是在这个环节给学生的适度提升。
        我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个环节中,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学具剪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学生展示了许多种剪拼的方法,精彩纷呈。我提出问题:“剪拼的方法不同,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们发现了这些剪拼的方法都是沿着高剪开,我接着又问:“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这样的点拔使得学生的关注点便自然而然地由怎样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转向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面积的关系。整个展示过程,我只有两个核心问题,可谓惜字如金,但这两句话真的有“金子”的价值。
        教育之美在于其没有教育的痕迹。可能老师认为,开展合作讨论,把任务交给了学生,老师就只是观望了。

其实不然,合作讨论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我们需要更锐利的观察和切入及时巧妙的语言,让展示实现提升。展示交流的主角是学生们,我们就是惜字如金,四两拨千斤的观察者与引导者。
二、我们是精心策划的导演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课堂展示是学生表达自我、互相交流的舞台,我们是幕后的总导演。教材就像剧本,静止的结论式的知识,省略了观察、归纳、探索、猜想的生动过程。我们做为总导演,要教材内容这一剧本生动起来,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手中,口中复活起来,呈现出来。展示交流时,更需要导演根据不同的剧情,导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戏来。
         例如,我在备课《长方形的周长》这一课时,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有死套公式的情况, 如求一面靠墙的篱笆的长度,仍套用长方形的的公式。因此,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1、动手量一量,算出照片的周长。
2.交流算法,说说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课堂上学生展示了如下算法:(长+宽)×2、 长×2+宽×2、长+长+宽+宽、长+宽+长+宽。
        我把交流的重点放在展示学生计算周长的几种方法,理解几种方法的算理。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每一种算法的原理。至于方法优化,则放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体会比较,但不强调长方形周长固定的计算公式。到后来的当堂检测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正确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方法不一。当时上完课,有听课的老师提出异议:是不是应该在课堂上强调长方形周长固定的计算公式。事实证明,到后来的跟踪教学中,随着学生们对长方形的周长理解加深、同步,渐渐地大多数学生在实践中自觉采用了“长方形周长=(长+宽)×2”这一计算公式,也有个别学生直到期末考试仍坚持用长+宽+长+宽=周长,在他看来,这样理解起来更顺。对于计算公式,有的孩子需要一段时间的消化与运用才能真正理解公式的意义。公式是静止的,如果它不能在学生的脑中悟出来,我们就不能强加给学生。
        展示交流时,我们也应该遵循孩子的学习节奏,思维的特点,我们导演的课堂,要与孩子的认知相契合。我们要创造出适合孩子的课堂,而不是要求孩子适应我们的课堂与课本。
三、我们是数学思考的助推器
        展示是高效课堂的核心,一堂课的火花与亮点,往往都在展示交流中产生,教师驾驭课堂,解析教材的功底也尽显于此。当学生的思维火花在课堂上燃起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是数学思考的助推器,是助推学生成长的那只无形的手。
        上学期,我有幸听了两节二年级的《观察物体》。这两节课的结构环节基本相同,学生四人围坐观察中间的玩具,先观察自己看到了玩具的哪一面,再交换座位继续观察,最后汇报两次观察的结果。这两节课不一样的地方是:一节课老师在学生汇报之后,马上总结:观察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物体的形状就不同。而另一节课,老师追问:“你有什么办法区分左侧面和右侧面?”在后一节课中,正因这个问题的提出,当时冷场了一会儿,但学生最终还是找到了如何区分左右两个侧面,使得这一节课更有令人回味的深度。教师的价值在于助推学生的成长。在展示环节,教师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认识。如果学生的展示交流,原地踏步于原有的水平,那么展示这场戏就不出彩了。
          “把课堂还给学生”后,我们应该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我们的定位,依赖于我们的思考与努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