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21/4/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期   作者:李斐斐
[导读] 合作学习是对传统“一对多”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性改革
         
        李斐斐
        身份证号: 140402198009240***山西省  长治市  046600
        摘要:合作学习是对传统“一对多”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性改革,是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活跃教学氛围而衍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该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工明确的开始合作、学习,知识内容在学生的相互讨论中逐步明确,并内化于学生的脑海中。尽管目前多数语文教师都认识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因缺少可靠的参考标准、教学规范,以致于出现力有未逮的问题。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1初中语文教学应用合作学习的现实基础
        “合作学习”其实并非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教学模式,自古以来,就有学者提出了“合作”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追溯国内对于“合作学习”的研究,最早可探寻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且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着重强调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法。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合作学习有着可靠的应用基础,一方面,初中阶段语文学习难度较低,多数课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都能够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且目前所用部编版教材,各单元课文的中心思想、理念、文体划分明确,学生在对其中一课有足够了解后,就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初中生处于好奇心极强的年龄段,此阶段初中生有主动和人交流的倾向,且学生对于某一件事物的见解往往充满新意,不同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的初中生,在同一个小组中讨论,就可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从而达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效果。
        2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语文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不足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是尽自己最基本的义务,对学生进行常规教学,但课堂教学中不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情况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在课堂知识学习中的掌握情况,可能造成学生带着问题听讲,影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和学生不进行沟通交流,会造成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较为压抑,缺乏轻松的学习环境,使语文教学变得枯燥,形成教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这种课堂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无法实现预想的教学效果。
        2.2语文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只是按照教材讲解,这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语文阅读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理解书中的内容,或是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但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只注重课本的阅读,不重视课外延伸。同时,部分教师在阅读课中缺乏对阅读技巧的讲解,导致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和目标性。此外,还有部分初中语文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教学的目的纯粹是应付考试,没有建立科学目标,使语文阅读课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课堂教学效率。
        2.3素质教育太形式化
        目前,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应试成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就是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分数,随着这种唯分数论的方式可以起到短期的效果,但对于目前倡导素质教育的情况并不适用。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存在升学的压力,从而影响教师的教育方式。
        2.4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新课标不符
        随着新课标提出,初中语文教学也在不断改进。但是部分语文教师没有领会新课标内涵,采取的教学方式仍是传统的,导致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例如:在初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机械教学模式,教师一字一句的翻译古诗词,让学生对所讲解的知识点进行记录和背诵,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

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初中生会对语文课堂教学丧失兴趣,其学习方式也只是被动学习,与新课标中的相关要求不符。目前,在对初中生进行语文教育时,要将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作为主要目标。
        3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合作学习并非是简单的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而是要掌握合适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能够围绕某一个问题逐步展开有价值的讨论才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里以九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怀疑与学问》一课为例,对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进行论述。
        3.1合作基础构建
        “小组”是“合作学习”的载体,分组绝非简单将学生分为“几人一小组”,而是要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分组,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思维方式、性格、成绩等,秉承“组内异质、组内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分组的结果要及时的公布,同时对小组进行编号。《怀疑与学问》一课,课文内容本身有着极强的“可讨论性”,教师就要思考,如何“分组”才能够让学生们积极的进行讨论。可将善于表达、外向的学生和成绩良好的学生划分在同一个小组中,如此一来学生就有足够的表达基础以及表达意愿,为保证课堂具有良好的秩序,教师还应该在组间选择小组长,让小组长帮助教师维持课堂秩序,并组织同学进行讨论,以达到增强小组凝聚力的目的。
        3.2新课导入
        《怀疑与学问》学习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所以针对这种带有问题的文章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那么教师就可以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如“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有的人收效好,收获颇丰,有的人却收效差,不尽人意。这是什么缘故呢?”如此一来,就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了解课文内容,此阶段,教师要让小组“理清课文思路,在此前学习的基础上,明确课文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品析论证语言特点,并让其自主去分析‘怀疑’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3.3问题深化
        “问题”需要贯穿于“合作学习”的始终,教师要充分了解到学生当前的“疑惑点”以及学生对于课文的认知情况,然后通过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讨论、分析。学生在对课文有大致的了解后,应该抛出具有争议或者讨论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并适当采用“竞争”的方式来激发小组讨论的热情。如“第④段和第⑤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④段还写第⑤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这种在课文中有迹可循且具有一定讨论价值的问题,就可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素材”,同时教师可考虑实际情况,安排小组分工(如,1人划出课文重点、1人负责整理小组讨论结果、1人负责上台演讲等)。合作学习的最后,教师可让小组代表阐述讨论结果,然后对各小组表现进行评价,并表扬讨论最为深刻,结论最为贴切的小组。
        4结语
        合作学习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作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重要模式,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对此应该有足够的了解以及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注意小组的“划分”办法,注意根据课文内容找到可引发热烈讨论、有效讨论的问题,最后再适当表扬、总结。
        参考文献
        [1]陆招兴.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1):3.
        [2]李荣强.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方法[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4):179-180.
        [3]梁熹徽.谈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J].华夏教师,2018(33):59.
        [4]娜孜古丽·哈那哈提.合理分析初中语文拓展性教学的实施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11):1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