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教学中加强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4/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1期   作者:艾俊
[导读]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艾俊
         四川省中江县城北中学  四川德阳 618100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是学生学会做人的根本,法律则是德的基石。培养中学生知法守法的意识是当务之急。因此,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法律现象,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反思与改进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法律意识;培养策略
         引言
         道德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结晶,也是当前社会的一个基本体系;道德与法治是中学生人格培养的前提及保障。全面推行新式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让这些知识伴随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两点:
         (一)提升学生维权意识
         中学生的社会阅历并不丰富,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现象,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无法利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权,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授学生法律知识,可以提升学生的维权意识;
         (二)降低犯罪概率
         中学生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对于法律界限、触犯法律的后果不够了解,在初中政治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可以让中学生的犯罪概率得以降低,让其自我约束力得以增强。
         二、当前我国初中政治教学的现状
         (一)课程标准要求提高
         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初中政治教学课程标准不断提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还要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的认知,为新时代培养“德法兼修”的接班人。
         (二)法律板块重要性提高
         中考不仅是检验学生努力程度的试剂,也是学生向梦想迈进的新篇章,还是精准传承知识的载体,更是学生人生的转折点。在中考中,有关于法律的命题所占比例也逐渐提升。因此,学生要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认识法律,在不正当的行为面前,学会拿出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三)理论教学成效不理想
         一些教师缺少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正确认识,以往传统的思想观念比较根深蒂固,仍然采用以往传统的方法。他们对于生活化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即便举例,事例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一定的出入,使得教学成效并不理想。
         (四)教师的学科素养有待提升
         道德与法治在初中阶段不是一门主科。这就使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程受不到重视,任课教师缺乏专业素养。在教学中,教师把知识点揉碎了讲解,甚至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左耳进,右耳出”,不能有效地突破“法律”教学这一难点。教师课下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的法律知识,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三、初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以往的教学方法,创新性地从多维度着手,培养学生对法律的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法律学习不仅仅具有规范作用,更具有保护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为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教师树立正确教学理念是首要工作。在传统政治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政治理论知识,完成政治考试,对于学生政治知识应用能力以及政治素养提高具有不利影响。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应积极破除传统“唯分数论”的教学思想,明确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教学理念,进而高质量地开展具体教学活动。新课标的改革,国家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长高度重视,学校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每一个学生对法律的热爱,帮助他们对生活中身边的小事采用合理的解决方法。这不仅巩固了学生从教材到实践的应用,也增强了学生为不平等伸张正义的勇气。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到生活社区,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课上法律知识制作宣传海报,为他人讲解法律知识。这样能有效提升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也可以将班级分成两组,分别是正方和反方,让它们根据对法律内容的积累,对生活中的某一案例进行答辩分析。教师还可以将法律知识作为竞赛内容,或者在课堂上多设置一些有关于法律知识的小游戏开展活动。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高度重视。
         (二)情景演绎,真实呈现
         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在本质上是对生活实践知识、实用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验真实生活情境,在情境中融入知识技能和法治意识,在明确法律知识和观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例如,在教学“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生命与健康权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和充分的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来判断自我生命健康是否受到他人侵害,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定情景演绎故事情节,让每一位学生为他人做法官,拿出正确的法律知识维护自身的权益。
         (三)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对于初中政治教学工作开展具有支撑作用,首先,初中政治学科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具体内容对法律法规进行有效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如在“防范侵害,保护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初中政治学科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解《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内容,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变得更为全面,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其次,初中政治学科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合社会热点内容,让学生的法律意识得以强化,如在教学中引入传销、网络诈骗等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学会对不良诱惑说“不”,让学生在社会热点问题分析中学习政治知识。
         (四)与时俱进,联系时政案例
         教师要在教学中摒弃旧模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初中阶段正值学生的青春期,教师陈旧的思维方法,不能调动课堂气氛、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时代的课堂要时时刻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因此,教师可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时政案例,以视频或者动画形式在学生面前放映,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让课堂形式多样化。例如,在教学相关于“遵守公共规则”一课中,教师将知识链条以动态形式表现,更能说明教材内容的灵活性:2016年7月23日,在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内,一家四口乘车来到东北虎园游玩,女子在东北虎园区内私自下车,被一只东北虎扑倒并拖走。下车为了救她的母亲被老虎咬死。幸运的是她保住了性命。教师通过视频动态的展现,引导学生应当从故事中意识到成年人应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要知道危险与否,要遵守规则。人一旦破坏规则,会导致自己和家人受到伤害,得不偿失。在日常生活中,“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的交通规则,早已家喻户晓。然而,交通规则还是有人不遵守,因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发生的事故屡见不鲜。当学生出现偏激的思维方式时,教师要起到“引路人”的作用,引领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今,法治成为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无论是作为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还是作为学生成长的素质工程,将法治纳入义务教育内容体系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理论导向和实践维度——高校志愿者参与乡镇初中法治教育工作经验总结[J].笪弘宇.中国民族教育.2018(03)
         [2]切实加强中小学法治教育工作[J].教育革新.2018(02)
         [3]注重合作分析,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实效[J].陈兴波.家长.2019(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