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丽萍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查哈阳农场第二小学 162116
摘要:对学生来说,小学阶段的教育具有启蒙性质,小学美术教育作为整个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处于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小学美术教师过于追求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的范式化,忽视了个体的差异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千篇一律、缺乏创造性的问题。而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形成,是基于对学生创造力培养实践过程得出的,提出了“创造艺术之环境”,这对改革和创造当前小学美术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培养小学生美术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造力;培养策略
引言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让他们的独特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还要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作条件,让他们能够大胆的、不受拘束的进行创作,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一、培养小学生美术创造力的重要性
(一)培养美术创造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随着新模式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特征,艺术教学小学也应改变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和艺术能力。小学美术教学使小学生能够观察以儿童为中心的自然事物,发展创造性的艺术思维方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成便于管理的绘画、泥等——这是当前课程和小学整体发展提高学生基本需求所必需的。
(2)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是艺术教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学生们是小而肥沃的树木,最终会长成大树,作为一个孩子得到艺术指导,为他们未来的艺术工作奠定基础,一生都做着精彩的准备。艺术是生活艺术的翻版,是一件很好的艺术作品,作者对生活的理解,以作家的思想、创造力、社会背景、创造力的目标为指导,教师的艺术是教导学生探索和发现美的艺术,促进学习艺术,培养儿童的能力和创造力,只有从小就能借助艺术陶器,表现和创造性技能,拥有数万公顷的土地,因此,小学就必须注重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二、培养小学生美术创作力的方法
(一)举办各种美术活动
小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心强,因此他们对一切有趣的东西和活动充满了兴趣,美术教师就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天性,举办各种不同的美术活动,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如教师可以举办绘画比赛,让学生用不同的工具和方式进行绘画创作,最后评选出大家认为最独特和最有趣的创作方式,并进行鼓励。学生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绘画,如用泥土作画、用嘴巴作画、用吸管作画、用纸作画、用沙子作画等等方式。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到有趣、新奇,因此会积极的参与其中,并发挥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同时在比赛进行中,如果有学生创作失败,教师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不打击和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比赛结束后,教师要对获得最终胜利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奖励,对其他的学生同样进行鼓励,让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鼓励学生自主创造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不受到任何拘束的,因此他们的绘画作品也是充满了独特性和表现力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创作带有独特个人风格的作品。
例如,教师以树木为教学素材时,教师不能够直接的将完整树木的形象展示出来,可以让学生自由的探讨自己了解的树木种类以及形象,然后再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以及事物的认知去进行大胆的创作,让他们能够突破束缚,将自己心目中的树木形象如实的展示出来。同时,教师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尊重学生,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学生完成创作后,要进行鼓励,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个性得以展现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创作氛围
(四)一种建设性的理论认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环境是一个必要因素。“近朱红,近墨黑”也显示了环境的重要性。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只靠书本或随机的黑板指导,学生被动地参加了相应的课堂活动,没有特别投入和干劲。所以可以看出,过去的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不多,自由艺术也不会说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营造良好的创造性氛围。营造一种氛围对于学生积极参与和学生积极参与强烈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小学开展艺术教学时,必须以激励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创造性环境为目标。例如,在“恐龙世界”中,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侏罗纪公园的电影。恐龙出现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注意,他们的许多学生都在与恐龙的身体搏斗。第二,学生们激烈地讨论恐龙,教室活跃。当学生达到主动学习模式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经验提出问题,研究他们想象中的恐龙和电影中的恐龙之间的差异。最后老师带领学生走过假想的恐龙。通过这项任务,学生们可以自由想象恐龙的形象,做自己的作品,从而为创造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培养创造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处处、人人都为创造之地,都具备创造能力,而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并非放肆自由式的发展,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遵循由量到质的变化过程。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多角度的,不仅要有发散想象,也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性,对于美术创造思维来说,当看到一幅作品,或者是面对模特时,首先看到的东西是通过眼睛或耳朵得到的,基于经验或感性居多,要想让这种感性思维转化成逻辑性思维,就需要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支撑,比如几何学知识。创造思维的培养过程,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是关键。首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比如在命题画作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对命题进行多角度的剖析和理解,之后引导他们自由取材、组合、创作,又比如突破传统构图法则,基于自己想象去创作等;另外,教师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而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其次从评价机制来说,不要一味地用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坏,而是要引入多方位的标准体系,除了教师的评价,还应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评等,在评价标准的设置上,多一些与创造思维相关的指标,如平日对色彩、构图独到的见解。
结束语
总之,小学生处于思维最活跃的阶段,他们对世间自然万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个阶段他们的想象力也在不断的提升。因此,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扼杀和束缚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采取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要鼓励支持学生进行大胆的艺术创作,并且为学生的创作营造良好的创作情境,让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自由创作力得到提升和培养,让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综合能力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卓敏.小学美术色彩教学中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24):154-155.
[2]谢松洁.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汇编.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270-272.
[3]李燕.小学美术课堂中创造力的培养[N].江苏科技报,2018-12-14(A04).
[4]席智慧.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20):72-73.
[5]朱德冲.小学美术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8(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