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丁芳
福建省泉州实验中学
摘要:古筝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现代民族音乐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作曲家王建明作为当代著名的民族音乐作曲家,十分重视传承中华民族音乐,强调民族调性的同时不断创新,将音乐与文学,地方特色,西方音乐进行融合。他的作品以东方人独特的审美感受去演绎作品,具有很强烈的东方人美学意识和人文情愫。在追求艺术情感和意境的同时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创作的筝曲《长相思》,使乐曲极具视觉与听觉的享受.
关键词:民族调性;《长相思》;音乐特点
一、音乐与文学,古曲相结合
(一)音乐与文学相结合,意境深远
《长相思》是以和它同名为《长相思》的诗作作为音乐创作素材,乐曲以中国式音乐思维并且立足于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诗作中怀着相思之苦的人物的刻画,表现诗人离开长安之后对家乡的思念,抒发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不得施展的复杂与愤懑心情,整首诗作情感真切,令人回味无穷。全曲以“悲愤,哀愁”基调为主,情绪也随诗歌内容跌宕起伏。
(二)古曲音调的运用
王建明创作的筝曲《长相思》引子部分引用了古曲《春江花月夜》中的部分音调作为音乐参考素材。从筝曲第一小节以极具吸引力和震撼力的强音短摇6(1=f)开场,每个音都带有满腔愤恨之情,这段较为自由节奏的引子之后,带出了具有古琴音调的带有忧伤,哀愁色彩的主旋律,古琴音调色彩旋律深切的表达了诗中”长相思,摧心肝”的相思之情,音乐中的悲情正是从李白诗作中的矛盾内心基调出发,一开始就营造出了一种抓人眼球,先声夺人的戏剧效果。
二、特色定弦,无音高自由刮奏,核心音调贯穿全曲
(一)特色定弦,“去工添凡”的转调特点
本曲极具特色的特点之一是运用了定弦音阶。通过定弦(86-120小节),巧妙地解决了传统筝曲在演奏过程中,弹奏转调曲目时必须移动琴码进行转调方可转调演奏所带来的不便。极大程度的减少了乐曲因转调给音乐带来的停顿感与突兀感,这就是我国传统音乐乐理中所说的“去工添凡”。作曲家根据乐曲《长相思》的音乐内在需要,设计出了独特的定弦方法,这种独特新颖的创作构思增加了乐曲的对比性,使乐曲音色更加完整连贯且独特。
(二)自由演奏技法,左手无音高的刮奏。
除了传统的古筝演奏技法,对于琴码左侧的不确定音高弹奏的运用鲜少。筝曲《长相思》的慢板段落中作曲家运用了新的演奏技法,即主题旋律开始时在左手声部演奏固定乐音的基础上,辅之以琴码左侧不确定音高的不规则自由刮奏,同时,右手演奏纯五声化的主题旋律(第一部分第7-33小节)。无具体音高的自由刮奏与固定乐思之间形成错落有致的交替融合,不仅起到了很好的点缀,而且配合主题旋律凄楚的作用,更体现出了乐曲忧郁伤感的情感色彩。
(三)与地方音乐相结合,核心音调贯穿全曲
用简练的素材衍伸出多彩的音乐也是王建明古筝创作的思想之一。在筝曲《长相思》中,进入慢板后,旋律具有地方音乐的韵味,更具歌唱性。通过分析区别其旋律性为陕西民歌旋律特点,在整个慢板部分,这个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题旋律贯穿整曲,成为乐段主要核心音调。不难看出作曲家将旋律紧密围绕这一核心音调,目的就是在保持音乐风格不变的情况下做出多样的变化。这种方法的运用不仅展现了筝曲独特的和声语汇同时使和声色彩更加多变与多彩。使乐曲既有变化又有统一,同时也加强了音乐的细腻性,使乐曲不仅具有古韵风采有具有人文精神。
三、卡农式主旋律与泛音使用,烘托情感
(一)卡农式主旋律
在筝曲《长相思》(第4-44)小节中,由两段反复的旋律构成,悠扬的旋律散发着屡屡伤情,给人以足够冥想的空间。
从乐曲的(44-85小节)小节,主题旋律反复出现,运用右手小指指肚轻轻触弦于琴弦中间部分的同时,右手大指快速几乎同时弹奏。左右手交替进行弹奏主旋律。两手弹奏相差1小节。通过感受与区别,这种演奏方式为西方乐曲中常见的卡农特色的演奏法。这种将西方的作曲方法巧妙地融合进中国民族乐曲的创编中的古筝卡农演奏法是非常创新的。这种奏法就如恋人抑或挚友一问一答,窃窃私语。这种表现手法使得主题旋律表达得非常深刻。将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同时极具表现力的使音乐的音色更加的宁静,舒畅,具有复调音乐的特点和效果。
(二)左手泛音的使用
传统泛音为左右手相配合,声音听起来有高八度的效果,声音听起来很幽静,如滴水穿石般的清亮,让人感觉很身处清幽之地。
相比传统泛音演奏技法,筝曲《长相思》创新的运用单指弹奏泛音技法,以右手小指代替左手小指,运用右手小指指肚轻轻触弦于琴弦中间部分的同时,右手大指快速几乎同时弹奏(42-57小节)。这种运用了右手泛音,左手伴奏的弹奏手法,区别与传统泛音两只手一起弹得技法。这种弹法有利于方便演奏并且很好的解放了手指。给人一种新颖的,美的享受。这种演奏手法使左右手交相辉映,使乐曲更加生动又不失淡雅,给乐曲增添了流动的韵律。
四、中西结合,散板结束,意味深远
(一)中西结合,多声思维
本手筝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基本为:散板(引子)--慢板--小快板(小高潮)--快板(高潮)--小华彩--广板--散板(尾声)。从乐曲《长相思》的曲式分析结构中我们不难看到西方作品中常见的三部曲式结构即:呈示--展开--再现(A-B-A’)的运用。如此布局,不仅体现了筝乐作品与传统音乐作品曲式结构的对立统一,同时又兼容了西方音乐的曲式结构布局,巧妙地丰富了曲式结构的含义。
在传统筝曲中,单声部思维一直被认为是筝曲最主要的表现方式,而在《长相思》作品中王建民运用了多声思维创作理念。在“激动的广板”段落中,作者运用了在钢琴作品中较为多见的三声部写作手法,这种在筝乐作品中独具匠心的运用三声部织体的写作手法在当代筝乐创作中是较为罕见的。
(二)散板结束 意犹未尽
筝曲《长相思》全曲充斥着忧伤与悲愤之情,乐曲快板部分似气愤,似发泄,似抗争。但乐曲的结尾部分却为自由的慢板,虽然略显惆怅,但旋律却平静舒缓,连续摇指弹奏,将乐曲已经带入了缥缈的远处,给予听者思考与想象的空间,旋律由强到弱到慢,由快到慢,直至落音与两个泛音结束全曲,极具虚无空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高尚豁达的心境。
五、总结
王建明在筝曲创作中注重乐曲整体结构的布局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他创作的筝曲《长相思》立足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同时又吸收近现代的作曲方法和借鉴西方思维,使乐曲既有耳熟能详的优美传统主题旋律又具有戏剧性效果。在演奏上带来一定难度的同时不忘注重古筝的韵味表现,既做到了精美的语言结构与艺术形式为大多数专业人士接受又具有一定的可听性为大众所喜爱。真可谓是“中西合并,雅俗共赏”。王建明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民族调性,他的作品源于生活,展现生活同时也高于生活。在追求艺术情感和深远意境的同时赋予乐曲《长相思》在古筝演奏艺术领域里个性化的特殊音响效果和新的视觉效果,推动了古筝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宫婵. 筝曲复调技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
[2]杨丽莉. 从三首筝曲看王建民的筝乐创作特色[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6):102-104.
[3]孙怡. 王建民的古筝作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
[4]张晓艳. 从古筝曲《长相思》看王建民创作思想[J]. 作家,2012,(24):217-218.
[5]孙洁. 筝曲《长相思》的音乐形态研究[J]. 大学教育,2013,(17):67-69.
[6]张谦. 王建民之筝曲音乐创作思想研究[J]. 剧影月报,2013,(06):46-47.
[7]薛鳗. 浅议古筝演奏训练中的几个问题[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3,(05):146-148.
[8]吴楠. 试论中国近代筝乐创作特征趋向[J]. 青年文学家,2012,(15):144.
[9]葛笑然. 古筝曲《长相思》的演奏难点分析[J]. 青年文学家,2013,(03):136.
[10]毛丽华. 融情于曲,琴音合一——浅谈古筝演奏中的情感表达[J]. 中小学音乐教育,2009,(10):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