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灵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实验小学 365500
摘要:教材的分析处理能力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教师应基于英语课程标准把握教材,树立正确的教材使用观,学会分析教材的基本方法,并结合具体学情,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教材;教材分析;教材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媒介和载体,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目前我国小学英语的教材版本有人教版,北师大版等等。目前笔者所处的沙县小学英语使用的是新标准小学英语三年级起这套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听到了挺多一线教师对这套教材褒贬不一,特别是农村的一线教师认为,这套教材容量大、起点高、难度大,学生接受起来有很大的障碍。但笔者认为这些教师之所以这样认为,是没有创造性的利用好这套教材。教师需要在理解教材的框架构造的基础上合理并且有效地使用教材。
一、全面解读教材
(一)基于课程标准,把握教材内容
教师需要熟读课标,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编写情况,从编写思路、特点、结构及内容等方面对所用教材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
比如新标准小学英语教材,是按照话题为中心,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原则编写的。这套教材的特点是: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把知识和技能目标融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之中,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以及尽量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强调应用,在用中学,学中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使用英语,做到学以致用。这套教材总共涉及到38个话题,以螺旋上升结构呈现话题,话题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在教材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及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渗透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二)基于教学内容,明确教学要求
分析教材时我们一般采用的是从整体到部分逐步深入的方法,注意两者之间的关系,潜心钻研每一册的教材,明确不同年级和学期的教学目标及任务,把握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例如,新标准教材中各年级主要教学内容如下:1. 自然拼读的内容。三年级下学期开始接触26个字母的读和写,四至五年级注重不同的元音字母的短音,辅音字母的发音,一些常见字母组合的发音,六年级注重重音、连读、升降调等方面的内容。2. 听的内容。能借助图片、图像等听懂简单的对话;能听懂简单的配图小故事;能听懂课堂活动中教师的简单提问;能听懂课堂指令用语并做出适当反应。3.说的内容。在口头表达中清晰地发音;能进行简短的对话;能运用一些常用的日常用语;能在教师的帮助和图片的提示下描述简单的小故事。4.阅读内容。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强化字母、单词的认读;四年级注重句子的表达、把简单的句子组成小短文;五年级至六年级的教材围绕一条故事线展开趣味阅读,文本形式主要以信件、邮件为主。5. 写作内容。三年级书写字母;四年级抄写单词和句子;五年级至六年级有读后回答问题、回复书信、电子邮件等形式的仿写活动。把阅读和写作相结合,以读促写。
二、对学情的准确分析
教师应该把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结合起来,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是空谈,同样的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能力不同,教学的重难点也将不同。学情分析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新标准小学英语的教材内容虽然容量大,但教师应有选择的教授适合学生水平的内容和活动,大胆地删除一些对于自己所教授的学生来说过难的部分,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获得相应的语言技能。
三、对教材的活化
(一)遵循教材处理原则,有效整合教材
活化教材指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教材处理应遵循的原则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现有的水平,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取舍,使其更加的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水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处理主要在“调”“增”“删”“组”四个字上下功夫。
1.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比如新标准小学英语三年级起四年级上册的第八模块可以调到第三模块后,学生在学习完现在进行时后,马上学习一般将来时,两种时态可以进行较好的对比,接着学习第四模块的问是否想要吃什么的句型,与第八模块去海南旅游的内容紧密结合,旅游必定少不了吃,这样每个单元的内容可以环环相扣。
2.增。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来扩展教学内容或适当地添加教学步骤,从而降低教学活动的难度。如果学生程度较好,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拓展原来的教学活动,比如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增加词汇学习等活动,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3.删。这套教材对于一些农村学校的学生确实偏难,教师可以删除这些不适合农村孩子的内容。教师新授课内容过于简单或过难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组。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尽相同,因此处理教材的方法也不同。重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其他教学资源进行辅助教学,例如:教学卡片,多媒体等。教师可以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文本进行加工、改变、融合、重组,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利用资源,灵活创造教材
除了教材本身,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生资源、自身资源等等。这些资源时代感强,贴近学生的生活,包括当下理性的微课、慕课等,都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课程理念来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审视学生,审视教学设计,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是教教材,而是要读透教材,用好教材。
参考文献:
[1]程晓堂. 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