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丽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第四实验小学 山东省德州市 251100
摘要:作为一种直观、形象、具体的认知工具,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领域的使用,可以切实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有效克服思维、理解、认知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使诸多抽象、复杂、丰富的科学知识以更为直接、多元的形式呈现,有助于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的充分调动。这使得将思维导图教学法灵活应用至小学科学教学,显得更具现实性、必要性、发展性。更为重要的是,思维导图教学法更加贴近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性,也充分遵从了小学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使小学科学课堂重新焕发其生机与活力。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实践时,应该加强对思维导图教学法的充分应用与高效融合,并对思维导图的应用方法、手段、途径予以创新、变革、优化,以帮助学生充分掌握思维导图的使用方法,并能够将其灵活运用于小学科学学习,将抽象的学习内容、问题、知识等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图表、图像,加深对于所学科学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全面发展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有效塑造自身科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思维导图教学法;小学科学;实践;探究
小学科学教学旨在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探究意识,且对于学生思维激活、认知提升、夙愿释放有着积极且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很多科学知识、内容、规律、理论等都普遍比较抽象,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直接讲授与强制灌输,势必难以切实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教学实效性提升也会带来不利影响。而思维导图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充分引入与即时贯通,则可以切实弥补这一缺憾与不足,使小学科学课堂重新焕发其生机、活力,更有助于课堂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发展性的提升,对学生兴趣调动、思维激活、认知提升也会产生积极且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教师应该以思维导图教学法为驱动,将其深入、充分、高效融合至小学科学教与学领域,就一些比较复杂、抽象、空泛的理论与知识利用思维导图直观呈现,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驱动与刺激下积极参与科学知识学习,逐步提升自身认知能力与科学素养,为确保小学科学教学向着更为多元、丰富、升入的方向发展而提供指导,奠基铺路。
一、将思维导图教学法应用至科学概念教学,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很多学生面对小学科学中一些比较抽象、复杂的概念,往往会因为理解不深而难以精准把握,以致严重影响其认知发展。对此,教师可以在借助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引入辅助性概念图,将具体概念以更为直观、具体的图形予以呈现,让学生在思维导图与概念图的优势互补中理清学习思路,理解各概念之间的差异与关联,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同时,通过思维导图的引入,学生科学深入掌握不同科学概念之间的主次关系,进而在掌握关键性、内在性、主要性概念要素的基础上获得认识迁移,更利于其对科学概念的充分学习,其理解能力也会在思维导图的促使下获得切实提升。在开展《看月亮》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满月、峨眉月、弦月三个分支概念,教师可以引入辅助性概念图与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以绘制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入的带动下理解具体概念,把握其特点、差异、实质,获得认知迁移。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填空训练的方式,组织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加深其理解。具体训练可以如此设置:我们一般在()能看到峨眉月,而在()又能看到满月。让学生在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的驱动下获得对于所学概念的充分掌握与有效学习。
二、将思维导图教学法应用至科学实验教学,激活学生探究意识
科学是以实验为载体的综合性学科之一,科学实验的开展,可以使科学教学的育人功能得以切实彰显。因此,针对实验过程中涉及的步骤、流程、操作等,教师可以将其构建为具体的流程图或者思路图,帮助学生深入明确具体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与开展过程,既避免了实验探索中谬误的发生,又可以于无形之间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
例如,在开展《摆》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研究影响摆快慢的因素”,教师可以在落实实验探究前就实验中所需注意的事项、对应的步骤、基本的流程等以图示方式进行呈现,并构建出科学且具体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在实验中分别就控制摆的三个因素予以改变、进行对比,在明晰且简洁的实验图示指引下进行探索,并分析所出现的问题及遇到的困惑,为提升学生探究意识,强化教学效能而提供助力。
三、将思维导图教学法应用至科学问题解答,塑造学生科学素养
问题是驱使学生开展探究、进行分析、应用知识的主要途径,可以使教与学的方向更加明确、内涵更加丰富。而且,小学科学中所涉及的很多问题,虽然比较抽象,但均可以在一定层面来引领学生去揭示事物之间的规律与本真。因此,在开展科学问题分析、认知、解答、探索时,教师也可以以思维导图教学法为辅助,组织学生学会就对应的问题用图形、图像等进行分解、细化,并直观呈现,对问题之中的隐含条件予以放大、干扰因素即时排除、主要内容充分提炼,以切实激发、调动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严谨、明晰,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塑造提供了保证。例如,在开展《观察树叶》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对班级学生分组,并让每位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树叶,在自主观察与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将其收集在一起,然后自行找寻自己的“树叶”,最后再让学生对自己的“树叶”进行“画像”。并引入问题:如何才能又快又准的找到这片树叶最显著的特征,并进行画像呢?让学生在思考、分析、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看、摸、闻、量等方法来完善自己对树叶的认知,为教学目标达成提供了帮助,也实现了教与学由生活认知向科学意识的过渡。
四、结论
总之,思维导图教学法的诸多优势,使得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融合,有着很强的必要性、现实性、发展性。而且,在思维导图教学法的引领与作用下,学生科学素养的塑造、发展夙愿的释放、认知潜能的激活也会得到充分实现,小学科学课堂的生命力、影响力、感染力也会得到切实彰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构建思维导图、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指导时,必须以学生实际为基础,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加强对思维导图教学法的优化、创新、变革,使课堂上所使用的思维导图与学生认知特性与发展需要相契合,并能够更好服务于小学科学教学发展,切忌由于思维导图的构建脱离实际、背离认知规律而制约学生认知发展。同时,教师也应该加强对思维导图应用方法的指引与带动,使学生敢于积极借助思维导图来开展科学知识学习,掌握思维导图的应用技巧与方法,带着更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热情、迫切的夙愿感知科学之内涵,获得发展之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京月.思维导图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实践应用探究[J].家长,2019(17):137-138.
[2]梁锦锋.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06):96-97.
[3]曾蓥松.思维导图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实际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8(01):86-87.
[4]娄丛荣.探析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堂的导入及应用[J].成才之路,2013(3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