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琴
(杭州市萧山区新街初级中学,浙江 杭州 311217)
[摘要]:科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及其重要的一门课,学生对其的兴趣直接影响着科学的学习效果。本研究在本校每个年段中随机抽取各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为对象,对其学习科学的兴趣作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刚升入初中的中学生对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科学知识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渴望探究其中的奥秘。但是,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和科学知识的不断深化,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会慢慢减弱,进而厌倦学习科学,导致学科成绩下滑。为此,本研究亦提出一些提高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生;科学;学习兴趣
我国在新一轮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提出了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理念,指出培养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学科核心素养”才是学科课程的核心目标。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其中,科学精神和学会学习这两个素养在初中科学学习中被表现地淋漓尽致。兴趣是知识的泉源,是学生获得知识的直接动力。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尤其是科学课,更要注意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因为科学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课,学生所学习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可能与他身边所存在的事物或发生的事情有关。要让学生把科学这门课与生活联系起来,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兴趣。另外,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少,而科学又有很多的课外观察与实验、制作等作业,学生如果不对科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持续下来,就不可能自觉地、主动地去完成作业。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只有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他们的创造力才能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传统的科学课堂比较沉闷呆板,这一点近年来科学教师们都有所重视,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大幅度的改观,为了赶进度,目前大多数的科学教师在课堂上仍旧照本宣科,学生则采用死记硬背的笨办法来学习。如此,在短时间内或许学生的考试成绩会有提高,但长期来看必定是恶性循环,学生失去了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影响了教学质量。相比之下,如果在科学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则能有效地改善课堂质量,学生在记忆知识的过程中,对客观现象的原理进行深入理解与实践。这种教育理念更注重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及学习的方法。此外,核心素养的渗透还有助于丰富教学手段,一改课堂沉闷的氛围。
二、初中科学渗透核心素养面临的问题
为了有足够的说服力,本研究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对象为本校全体学生,综合各种因素,本调查采用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人员直接把问卷发给被调查学生,当场无记名填写、回收,回收率为100%,保证了问卷的有效性。调查问卷以了解学生实际感受作为设问角度,使可以得到更符合实际的调查结果。内容主要是学校科学课程中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兴趣的稳定性,喜欢的教学方式等。
1.中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情况
被调查的对象里各年级学生中对科学课的兴趣情况如下:?
表1?中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情况统计表
调查对象 感兴趣 一般 不感兴趣
七年级(80人) 61 19 0
百分比 76.25% 23.75% 0%
八年级(82人) 40 39 3
百分比 48.78% 47.56% 3.66%
九年级(82人) 36 43 5
百分比 43.90% 52.44% 6.10%
总计244人 137 101 8
占总计百分比 56.15% 41.39% 9.76%
由以上表格中的数据可知,中学生中对科学感兴趣的所占比例最大,不感兴趣的所占比例最小,这对学生学好科学这门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年级的升高,感兴趣的人数比例在下降,不感兴趣的人从七年级的零增加到九年级的百分之十左右。
2.中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稳定性了解
被调查的对象里各年级学生中对科学课的兴趣情况如下:
表2? 中学生对科学课的喜欢持续时间统计表
调查对象 两年 一年半 一年 半年 一两个月 从不喜欢
七年级(80人) / / / / 79 1
百分比 / / / / 98.75% 1.25%
八年级(82人) / / 62 8 9 3
百分比 / / 75.61% 9.76% 10.98% 3.66%
九年级(82人) 22 26 21 9 3 1
百分比 26.83% 31.71% 25.61% 10.98% 3.66% 1.25%
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稳定性是指学生对科学课程喜好的持久程度。调查结果表明,七年级的学生几乎所有的人都觉得自己喜欢科学这门课;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有部分学生已经不再喜欢科学课;九年级的学生能一直地喜欢科学课的只剩下大约四分之一人了。由此可见,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在减退。
3.科学课程中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的了解
被调查的对象里各年级学生中喜欢的科学课教学方法情况如下:
表3? 中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统计表
调查对象 自学 老师按教材讲授 老师讲解并操作 以老师讲解、操作为主,学生动手为辅 以科学探究方式为主
七年级(80人) 0 4 9 37 30
百分比 0% 5% 11.25% 46.25% 37.50%
八年级(82人) 2 5 16 26 33
百分比 2.44% 6.10% 19.51% 31.71% 40.24%
九年级(82人) 2 3 27 34 16
百分比 2.44% 3.66% 32.93% 41.46% 19.51%
总计244人 4 12 52 97 79
占总计百分比 1.64% 4.92% 21.31% 39.75% 32.38%
由表中数据显示,七八年级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解、操作为主,学生动手为辅和以科学探究方式为主的居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喜欢以科学探究方式为主的学生减少了,喜欢老师讲解并操作的学生却增加了,这可能和知识难度的增加,以及中考时间越来越近,学习压力增大有关,学生每天浸泡在题海中,慢慢地失去了探究的兴趣。但是,无论是分年级来看还是总体来看,选择自学的学生是最少的,选择老师按教材讲授的学生也很少。
总的来说,学生兴趣不足是初中科学教学的现象之一,对核心素养的渗透十分不利。从表面上看来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对科学感兴趣的居多,但是,从以上表格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只是客观上的喜欢,并不是主观上的兴趣,不然就不会出现随着年级的升高,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下降的问题了。我们知道,科学课所涉及的内容较多且涵盖的学科广,为了敢进度和应付中考,教师们不得不进行课堂内容的扩充,以至于造成了拔苗助长的问题。那些只是觉得科学的知识有趣,并没有从心底里真正的喜欢科学这门功课的学生,随着知识的难度增加,学习的压力加重,便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放弃,学习成绩也就一落千丈,这也是八年级的学生开始两极分化的原因。学生失去了对科学的兴趣,就会令课堂陷入枯燥乏味的尴尬境地。而核心素养的融入,却要求学生好学、乐学,并在课程中收获更多的内容。
三、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科学兴趣的策略
科学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注重对于科学素养的建立和培养。科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初中阶段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培养初中生科学素养及其重要。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课与核心素养的融合应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坚固的兴趣,使学生不至于遇到困难而半途而废。
1、培养师生情感,消除畏惧心理
“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是不成功的课堂。”一个教态自然的优秀教师,走进课堂应满脸笑容,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教师授课时,要有丰富的情感,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融为一体,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增强他们的理智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良好的情感交流,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简单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当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融洽、和谐、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时,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亲其师信其道”,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
2、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内容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而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要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生动活泼的状况,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知识源于实践,教师可将知识融入特定的情境中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这能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到抽象思维的演变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学生熟练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2)巧设质疑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如此。在教学情景中,一定要有推动个人去达到认识目的的动机,也就是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的动机。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只能够让学生死板的接受知识,无法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索的求知欲望,并且还会使学生感到知识灌输的乏味,产生厌学情绪。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科学问题,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将会激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积极地参与探索。
(3)精心设计实验
初中学生对科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对实验现象结果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精彩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动手做有趣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科学是一门以实验实验为主的学科,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4)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正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的转变阶段。科学课程中很多知识是高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如果教师置之不理,会对知识体系的完整性造成影响,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科学知识。此时,要帮助学生理解,教师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重构课堂,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课件,播放给学生观看。例如,一些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理解的科学知识,如分子运动、磁感线、核的裂变等;一些宇宙空间现象,如月相的变化、太阳、宇宙形成等;一些课内不适于做的实验,如可燃物质爆炸、高压触电等;一些时间、空间跨度较大的生理现象,如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花的受精等等,都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造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使学生形成一个观点:“提问”是教师的事,学生只要跟着提出的问题“答”就可以了。所以,越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越低,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降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课堂上应经常营造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感觉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比如,有些探究题目,他们喜欢探究什么问题,课堂上就来探究这个问题,只要他们参与探究,了解探究的方法、步骤,达到学习目的就可以。有了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学生们爱参与了,然后再设置问题情境,引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刚开始时,启发引导,提供思路,学生顺着教师引导的思路和方向,就可以提出一些有思考性的问题。学生有了提问的意识,思维活动势必会增强,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4、给学生成功的体验,稳定学生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造就提出:“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作为成功的学习者”,这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共同愿望,也是一种乐观向上体现强烈主体意识的积极心态,它不仅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行为提供了强烈的动机,而且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心理、情感、理想和信念的形成。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不仅要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要让每个学生——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要为他们构建自主实践成果的展示平台,使每个学生都相信自己能学习、会学习、我能行!例如,在教学花的结构这块内容时,给每个学生备好充足的各种花,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动手解剖,比较和分析,寻找这些花的共同点:都有花瓣、花萼。不同点:有的花雄蕊雌蕊都有,有的只有雄蕊或雌蕊等等。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要探究的内容,掌握了花的结构,完成了任务,展示了自己的成果,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稳定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5、课堂收尾不容忽视
别具匠心的“导语”能动人心弦、引人入胜,是课堂教学成功的第一步。但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风,难在点睛。”“口”之所以难“收”,因为它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同时还担负着让学生对下一课有所期待这样的重任。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激活学习欲望,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草率,结尾更是如此。当然,课的内容不同,结尾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有时学生之间互问互答,有时针对教学关键之处,提一些有争论或学生感到迷惑的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把学习引向深入。课堂收尾也可以引入竞争,设若干题目开展竞赛,对优胜者进行奖励。也可以借鉴评书联播形式,设下悬念,且听下回分解。总之,丰富多彩的结尾,一定也会使学生难以忘怀,不但期待下一课,同时会对科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6、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前苏联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学生知识越丰富,技术越熟练,形成广阔思路的可能性就越大。建立课外活动小组,定期开展活动。如结合课堂教学,制作和改进教具;结合爱鸟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等编写生物板报进行宣传;参加“生物百项知识”竞赛,开阔眼界。随着生物知识的不断增加,课堂表现会更加积极、主动思维更活跃。
总之,课堂教学不仅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它更应该是师生相互交流的互动过程,如果师生双方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这个过程,那么课堂效果一定是很好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它能促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意向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有意识地进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达到激发创造性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马君.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21(2):51-52.
[2]韩桂新.揣摩学生心理培养学习兴趣[J].新教职2000.11.12:81.
[3]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4.
[4]关文信,毕凤祥,韩艳华.《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马福贵.基于学习进阶理念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5(07):35-36.
[6]张力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初中科学教学方式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7(12):40.
[7]王旭东.表现性评价:核心素养教育的必然途径[J].教育家,2018(16):13-15.
[8]胡莹峰.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课堂重构研究[J].成才之路,2019(22):87-88.
[9]敏辉.PISA科学素养测试的新变化及教学启示[J].教育参考,2019(01).
[10]陈伶俐.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11]胜琼.初中科学课堂问题设计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