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发表时间:2021/4/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1期   作者:于秀梅
[导读] 互联网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于秀梅
        连云港市墩尚镇中心小学  222142
    
      
        【摘要】互联网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我们的小学生心理和生理在成长阶段将遭受它的种种考验。迅速适应大环境的变化,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是学校和家庭教育引导的关键。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引起足够重视、营造一个绿色的网络环境将任重而道远。并通过从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心理健康辅导的途径对小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网络环境  心理健康辅导  资源共享  网络德育
        
        从网络刚一兴起,老师、家长就发觉它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正确对待小学生上网,又成了老师家长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网络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一)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信心,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网上各种网站、校园网的论坛、社区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自我、施展才华的新天地,不仅锻炼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来认识、调节自我心理状况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提高自信心,使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2.能培养小学生独立的探索精神,为他们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小学生爱上网,上网的最大乐趣在于能在虚拟时空中探索未知领域,展现自我,实现自我。\
        3.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良好途径。小学生面对学校、社会、家长等诸多的压力,使他们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异常情绪,心理健康受到影响。而情感表达和宣泄在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网络的虚拟匿名性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感表达和不良情绪宣泄的新途径。
        (二)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网络既让人欢喜也让人忧,它在对小学生教育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教育带来消极影响。
        1.网络交往导致小学生对现实交往的冷漠化。网络交往方式的间接性、交往角色的虚拟性、交往行为的直接性和交往关系的平等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小学生对交往的需求,使其在交往过程中产生自我实现的感觉,且这种理想化的感觉非常容易上瘾。
        2.网络使小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垃圾信息大行其道,小学生的信息选择能力、是非判别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污染”的对象。
        3.网络信息的泛滥,容易导致小学生自我迷失,在人格的形成发展上出现障碍。健康的心理是与健康的人格密切相关,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迷恋于网络中的小学生,由于对新事物的易接受性和本身认知分析能力的欠缺,对电视、网络等媒体文化中渲染的各种信息,容易不加辨别,盲目吸收,甚至盲目崇拜。
        二、通过网络环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越性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我认为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优越性:
        (一)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灵活新颖,简便易行
        小学生是接受新生事物最快而且最具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一个群体,网络的新颖和富于变化对他们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而实际上由于时空条件的限制,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依然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而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受时空限制,操作方便、简捷,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师生的教与学。
        (二)网络环境为师生互动,坦诚沟通提供平台
        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人机互动性强,学生可以通过论坛、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室等实现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互动和坦诚相待。这就充分体现了心理教育的主体性原则,有助于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而且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学生对于隐私问题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充分表露自己,消除对心理咨询的“不安全感”,这无疑能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网络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能将许多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连接起来,不受时空限制地实现资源共享。小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问题听取不同心理专家的意见,避免因知识或经验的局限性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如何让网络成为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一)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当前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偏重于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经常为网上所传递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和自由交往的形式所吸引,但是对于网络对自身素质的影响、网络对社会道德的冲击、网络对人类生活的改变等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因此,应在小学生中大力普及网络知识,提高他们对网络的科学认识,使他们认清网络对心理健康存在着一定的危害性,自觉树立网络心理健康观念。
        (二)以校园网为依托,加强网络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积极开发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加强网络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丰富自己的校园网资源,指导学生正确上网;增加教育信息资源,推荐好的网址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密切相关的网站,并且可以将网络应用到教学中,例如建立各学科网站、在网上发布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学校还可以通过网络利用在线留言板收集学生对学校的建议及学生关注的问题,学生可以在留言板上匿名发言,诉说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喜、怒、哀、乐。教师还可以创建相关的德育网页、心理健康网页,让校园网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三)启动心理素质教育,开展网上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的教育,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体系,着力于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加强对自主性、自律性和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各种关系。可以由心理辅导的专职人员、学校有关负责人组成心理辅助组织,成立学校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中心,同时,开辟诸如“心理健康常识”、“心理保健聊天室”、“心理测试”等栏目,进行网上行为训练的指导,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
        (四)加强对网络的使用监督,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虽说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他们毕竟还不完全成熟,部分小学生尚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思想认识上还未达到成熟的地步,。因此,我们必须帮助小学生明确网络的工具性质,加强对小学生网络使用的监督。尤其要解决好上网“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并且提供必要的监督保证,使他们健康地使用网络。除了监督以外,加强对小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管理,使学生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培养其多方面的兴趣,提高小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质量,是防止小学生过度使用网络、减少网络给小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的有效手段。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在这一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开拓、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17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2006年1月17日。
        2.马和民、吴瑞君主编,《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3.李萍、沈浩著,《网络与孩子教育——献给中国所有的父母与孩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4.《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5.《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