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堃
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 北京 100036
一、小学“统计”
(一)“统计”到“数据分析观念”
以往对统计的理解是算平均数、画图,但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这些事情机器可以做得更快更好,它不应占据过多时间,它也远非统计的核心。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学习的核心目标是发展“数据分析观念”。“观念” 显然不是简单技能学习和训练,而需要在亲身经历过程中培养对数据的“感悟”,由数据想到的、推测到的以及“统计与概率”独特的思维和应用价值的认识。
1.关于“数据分析观念”
《数学课标(2011 年版)》中对“数据分析观念”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数据分析观念”是“统计”的核心;第二数据分析观念的三个重要方面:首先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其次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最后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史宁中教授说:“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难点在于,如何创设恰当的活动,体现随机性以及数获得、分析、处理进而作出决策的全过程。”
“数据”不单纯是“数字”。“数据是信息的载体,这个载体包括数,也包括言语、信号、图象,凡是能够承载事物信息的东西都构成数据,而统计学就是通过这些载体来提取信息进行分析的科学和艺术。”
2.关于“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要引导应先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了解分析方法的选择,同样的数据可以通过多种分析方法,根据需求选择;了解、体验随机性;了解对数据不同的整理方式可以分析出不同结论;最后,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学习全过程, 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总体观察把握的整体观;根据需要选择方法的相对性;增强学生随机观念,使得学生亲近数据、感悟数据,进而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求实精神。
二、“数据分析观念”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核心、为主导的学习模式。教师作为辅助者的角色出现,由学生自主策划、执行及自我评估的学习方法”;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到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统计学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研究性学习的土壤:统计学习有着孩子所熟悉的真实生活情境可以很好的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在统计学习过程中要经历统计学习的全过程,就可以很好的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有着良好的研究和分析的的学习平台;学习过程中学生自然形成小组;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继续研究的延展和持续性。
三、“数据分析观念”教学实施
(一)教材内容的呈现
通过梳理发现各个年级都对“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每个内容都需要经历完整的统计学习全过程,而且教学情境又都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有探究价值、合作需要,可以结合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阶段展开不同形式的研究性学习。
(二)课堂实施
1.二年级《评选吉祥物》
二年级《评选吉祥物》是学生小学阶段第一次进行统计学习,由于年龄小, 研究内容不易过“大”,应与学生的能力结合,保证学生能够完成而且可以很好的进行操作和体验。
结合学校即将进行的体育节,想从四个小动物中选出一个作为吉祥物,该怎么选?面对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想出多种数据收集的方法。面对收集上来杂乱无章的选票,学生感受到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合作,利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整理,并根据信息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发现。同时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学生感受到自己班的结果不能代表整个年级, 如果想代表年级要每个班都进行统计,然后才能发表意见。以到底选哪个为题,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帮助第一次经历统计学习的孩子们立足起点, 眺望远方。
2.三年级《数据整理和表示》
对于中年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经验和方法的丰富,在授课方式和问题提出上可以更加的开放、有挑战。我们把《数据整理和表示》单元进行整体设计,以学生身高为主线,进行连续性的研究学习,在情境中辅导学生学习必要的数据整理和表示方法之后,结合学生们提出的出游买票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尝试,到底半价票身高怎么定。学生经历过学习和尝试之后,让学生自己设定想研究的问题,学生很自然的分组展开。根据需要走出教室自主收集所需要的原始数据并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整理和表示。最终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对于中年级学生,我们尝试在学习体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想统计的内容展开研究性学习,学生在经历一系列学习之后借助统计结果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甚至有的小组在过程中提出了新问题,打算进行后续进一步研究。
3.五年级《数据表示与分析》
面对高年级学生他们有着丰富的操作经验和足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此我们尝试在高年级展开由问题出发自主式的研究性学习。
借助班级篮球联赛,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篮球队,但是就在定点投篮项目选拔队员的时候孩子们出现了分歧,我们以《应该派谁去》为题,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上了一节统计课。
教学一开始我们就把应该派谁去的问题提出来,讨论瞬间进入白热化,此时教师让孩子们冷静下来,思考面对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孩子们对三名候选队员定点投篮的成绩进行了记录,但是有同学提出了质疑,这只是一次训练的结果,存在偶然性,要多一点才可以。为此教师组织进行了连续一段时间的投篮,并记录了结果。学生们通过信息化手段制作出了一张完整的统计图,学生根据统计图充分发表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实施体会
通过不同年级,不同内容的统计学习,我们发现,当问题真实发生,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转为辅助时,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变强,同时小组分工合作,在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学习,不只关注数的计算和图的制作,更加关注数据背后的信息,同时对于数据的分析也更多元更深入。研究性学习在统计领域中更好的经历统计学习的全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同时由于统计领域贴近生活的情境问题,学生有的可说,有的可做,使得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更容易开展。
四、我的思考
对于其他领域如何展开研究性学习或者是否适合研究性学习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同时对于“统计”领域如何进行其他学习方式的学习,也将继续进行探索与尝试。其实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教师思想观念、教学方式以及评价的改变。
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不单纯局限于学习方式的改变,是需要众多因素共同改变才可以完成的,没有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适用于所有学生。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摸到”知识,学生从心底明确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引起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体会到了数学的实用性,也促进了积极主动建构新知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帮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数学观,为今后知识的建构打下了积极的情感基础。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核心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
[2]张奠宙,孔凡哲,黄荣良,唐采斌;《小学数学研究》
[3]张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4]吴正宪,张丹;《小学数学》
[5]郑毓信;《开放的小学数学教学》
[6]吴正宪,张秋爽,李惠玲;《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
[7]吴正宪,刘劲苓,刘克臣;《小学数学教学基本概念解读》
[8]J. L.MARTIN 著,史静寰审译,王嵘,李庆,李亚玲,徐莉芳译;《教与学的新方法?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