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维仲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第二完全小学 565300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中又指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土家红色文化不仅有理论支撑,还有其现实价值意义。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在小学语文课堂渗透地方红色文化知识的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兴趣;深度;广度
一、红色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在教学课文时渗透地方红色文化知识。
小学语文中很多课文内容适合渗透地方红色文化知识。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课文1《吃水不忘挖井人》时,相机介绍贺龙于1934年5月率领红三军在沿河开创黔东革命根据地,建设黔东苏维埃政权、创建黔东独立师、领导土地革命运动、开展苏区经济建设、与敌进行军事斗争等事迹。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时,相机引导学生交流在沿河发生的淇滩场战斗、毛田坪战斗、二战沿河县城、三战沿河县城、苏区阻击战等战斗故事。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时,相机介绍红三军在沿河革命时期的艰苦岁月。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小英雄雨来》时,在教学完课文内容后,可以引发学生:在家乡沿河的历史上有过这样的小英雄吗?相机介绍被贺龙誉为“山中革命的强女”的陈冬冬的故事。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黄继光》时,相机介绍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沿河籍二级战斗英雄袁孝文的故事。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课文《狼牙山五壮士》时,引导学生交流十五烈士在沙子龙头岩跳崖牺牲的故事。
(二)在口语交际中渗透地方红色文化知识。
小学语文中有很多口语交际内容适合渗透地方红色文化知识。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春游去哪儿玩》时,除了引导学生介绍风景优美的地方,也可引导学生介绍红色遗址沿河谯家镇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沙子街道席正铭纪念陵园、沙子街道龚渭清烈士纪念碑、沙子街道龙头岩红军十五烈士牺牲地遗址、中界镇天缘寺汤永寿就义遗址、黄土镇烈士纪念碑、后坪乡解放军烈士陵园、和平街道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墓等。
(三)在习作教学中渗透地方红色文化知识。
小学语文中有很多习作内容适合渗透地方红色文化知识。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时,除了引导学生推荐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也要引导学生推荐黔东革命根据地相关遗址,如沿河谯家镇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谯家镇黔东革命根据地创建纪念门、沙子街道席正铭纪念陵园、沙子街道龚渭清烈士纪念碑、沙子街道龙头岩红军十五烈士牺牲地遗址、中界镇天缘寺汤永寿就义遗址、黄土镇烈士纪念碑、后坪乡解放军烈士陵园、和平街道“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等。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习作《游 》时,除了导学生介绍风景优美的地方,也要引导学生介绍红色革命遗址。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习作《推荐一本书》时,可学生推荐沿河红色文化的书籍,如《沿河红迹》《中国共产党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历史》《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在沿河的伟大实践》《沿河红韵》《黔东苏区永放光芒》,以及《家乡沿河》(1—6册)等。
二、开展红色知识专题教育,提高讲授知识的深度
在小学通过开展地方红色文化专题教育课,可以让学生系统地了解沿河地方红色文化知识。(一)红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生动素材。
我们通过专题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神兵”运动、红三军入沿、建立红色政权、打土豪分田地、打给养捉“肥羊”、建立黔东武装、保卫红色政权、红六军团入黔、红军战略转移、敌人疯狂报复、红十八师长征过境沿河、和平解放沿河、建立人民政府、土匪兴乱、沿河剿匪战斗、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等历史事实。(二)红色遗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产。我们通过专题教育,可以了解后坪、客田、思渠、沿河县城、晓景、谯家、淇滩场、黑水、甘溪、中界、沙子、中寨、泉坝、夹石、黄土等地的红色遗迹。(三)红色文学——培育学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我们通过专题教育,可以了解革命标语:“红军是穷人的军队!”“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实行土地革命!”“穷人起来打土豪、分粮食、分衣服、分田地!”“红军不拿穷人一针一线!”“红军是替穷人找衣穿、找饭吃、找钱用的军队!”我们通过专题教育还可以了解革命歌谣,有的革命歌谣体现党的方针政策,如《一切权力归农会》,有的革命歌谣体现苏区人民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如《要当红军不怕杀》《为革命死也乐》。 有的革命歌谣体现苏区人民对红军的感恩与不舍,如《贺除害》《十送红军》。有的革命歌谣蕴含着除旧俗与破迷信的思想,《妇女解放歌》《干人相信是红军》。
通过专题教育让学生对沿河的红色历史、红色遗迹、红色文学等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增强对家乡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热爱乡土的情感。
三、尝试跨科融合,增强红色知识教育的广度
沿河地方红色文化知识,可以通过语文与其他学科跨科融合的形式渗透进小学课堂中。这拓宽了红色文化教育的渠道,增强知识教育的广度。在《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爱家乡的山和水》时,可以介绍相关地点的红色故事和红色遗址。如后坪入黔、客田休整、转战思渠、渡过乌江、驻扎晓景、枫香溪会议、勋业谯家、木黄胜利会师、红六军十八师700余人长征过境沿河沙子等地发生的故事,可适当渗透入教学过程中。铅厂坝黔东革命根据地创建纪念门和纪念碑、白石溪红三军司令部驻址、毛田坪红军战斗遗址、天缘寺汤永寿等黔东苏区二烈上就义遗址、龙头岩红军十五烈士牺牲地遗址、金角罗夫墓、杨殿元、刘振江墓、龚渭清烈士纪念碑、黄土镇烈上纪念碑、后坪解放军烈士陵园红色遗址也可列入教学内容。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请到我的家乡来》时,也可将以上内容列入教学内容。
总之,沿河地方红色知识教育是可以作为小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在《语文》《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大量适宜教学的渗透点,在地方课程中可以进行专题教育,几门课程都可以作为沿河红色知识教学的重要阵地。将沿河红色文化知识渗入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展专题教育可以提高知识讲授的深度,联合《道德与法治》等不同学科可以拓宽沿河红色知识教育的渠道。做好沿河红色知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强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群众和服务群众的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爱乡情感和建设家乡的愿望,有着巨大的价值与意义,值得在教育教学中实践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共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历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
[2]中共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委党史研究室.沿河红迹.2011
[3]中共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委党史研究室.黔东苏区永放光芒.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
[4]中共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委党史研究室.沿河剿匪风云.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
[5]中共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在沿河的伟大实践.2012
[6]田贵东.沿河红韵.白山出版社.2014
[7]张治昭.黔东风云.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