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同
广西崇左市天等县东平镇初级中学532807
摘要: 从探索和质疑精神是在学习认识新领域新知识过程中宝贵的精神品质,在初中阶段,物理科目作为学生认识客观世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之一,它的逻辑性、体系性和抽象性都是非常突出的,要掌握好初中物理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对于物理问题的发现和思考必不可少,这也是物理学习中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因此老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把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加以研究实践,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物理素养。
关键词: 初中物理;问题能力;培养;研究
引言:
初中教育负担着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探索能力的培养的关键任务,就此看,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思考,独立判断,提出相应的问题,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个能力的养成在物理教学中具有深厚的成长沃土,这也是由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初中物理知识为经典物理学,自成体系,结构严谨,因此只要学生提出合理问题,都会找到内在规律,既解开了疑惑,也增强了学习的成就感,鼓励其更加深入的研究物理问题,强化理性思维。
一、以启发式教育为切入点,创造踊跃思考提问的物理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和氛围能够极大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心境,也会对后来持久的学习兴趣的养成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而只有在积极响应老师,主动融入课堂的前提下,学生才能有对学习内容深入的思考,从而产生问题的动机,才会有想去提出问题的意识,如果一味的是单一的被动听讲,老师填鸭式的传输知识,学生的兴趣度会很快的下降。
(一)主动提问,为氛围创造筑牢基础
老师要带头去主动的提问,在借机去启发学生,去询问同学们有什么疑惑或是想知道的问题,也可以用“难道同学们不想知道这个现象怎么来的,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做出这样的现象来?”类似的语气鼓励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渐渐形成了提出问题意识和敢于提问题的魄力。物理学科本身具有非常完整的体系架构,如果一开始就没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在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就会更加的吃力,只有营造一个敢于发问、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学生才能将灵活的思维展现出来,更积极的去把内心的疑惑向老师充分的表达,而对老师来说,也能更清楚的了解到学生的所思所想,从而针对性的开展解惑和答疑,长此以往就能进一步的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良性循环。这种氛围的营造多是要老师对课堂形式的转换和丰富开始。
(二)结合实际,提升课堂活跃度
最关键的是要和现实存在的物理现象相结合,特别是注重物理实验对于课堂气氛提升的关键作用,物理实验是看的见摸得着的直观现象在说话,这样学生就会从纷繁复杂的物理公式中解脱出来,把抽象知识和现实的情况相结合,让学生在有趣的物理现象中去感受物理的奇妙,更能引起他们对未知的探索欲望,就以沪科版物理中在声现象的知识教学为例,这一单元课程中有关声音的传播的相关理论,教材中提到声音子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而且固液气三者的传播速度有快慢排序,老师要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项基本知识,就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或者播放结合反应声音传播速度规律的现实画面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最经典的画面就是铁道游击队的电影中,很多游击队员通过把耳朵趴在铁轨上去探测火车是否即将经过铁路,并做好截获火车的战斗准备,那么老师可以启发学生这样做的原因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这样固体里快,可以尽快得知火车到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准备,再次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提问,为何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快,声音在不同形态的物质中传播速度有什么规律,这样老师再引入相关的理论和实验,同时让学生自主查询相关资料,拓展他们的眼界[1],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
二、 开展方法技巧方法传授,提升问题提出的质量成效
通过合理的课堂环境的创造,结合实际生活情境,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很好的被激发出来,观察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思维也更加的敏感,喜欢乐于对未知的时间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思考,但是这与提出有效精准的问题能力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浅显而模糊的,问题价值并不高,那么老师就要及时关注到这个现象,通过相关技巧和方法的讲解和训练,让学生学会如和把现实情况中的一些不明现象的思考意识转换为具有理论内涵和价值的物理问题,让其逐步养成思考习惯,基本系统性、针对性、合理性问题提出的能力[2]。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大体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进行。
(一)转换已知信息法
这是在开启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的方法之一,即老师让在学生破解上一个问题之后,再引导学生去反思以下如果对前提条件的信息进行变换后,结果是否会发生改变,改变的原因是什么,比如在沪科版物理教材中关于浮力内容的讲解,浮力通常是液体产生的,一般都是研究水的浮力,老师可以启发学生去换角度思考,密度大的铅球、铁球在水中都会下沉,那么如果放到其他液体比如水银当中呢,飞机可以飞上天空,但是汽车为何飞不起来,这些简单的疑问中都包含了浮力力学的相关原理,因此学生要透过简单的现象,思考更加有深度、有逻辑性的问题,从而让问题的提出引领其知识的学习,达到原理融会贯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应用于到实际的目的。
(二)因果关系法
哲学中认为万物间是存在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关联的。在物理课程中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建立联系的思维,这就要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现象着手去擅于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例如高原地区为何昼夜温差大,为啥下雪不冷化雪冷,中午比较暖和但是太阳看起来小,而早上的太阳看起来大,有种红晕的存在,这些看似常见的场景背后都蕴藏着深远的物理知识,等待着学生去发现发掘思考提问。
(三)情境缩放法
该方法是通过显示情境教学把各类常见的物理现象进一步的延伸、放大、聚焦,由此推动问题的升华。在沪科版物理教材中,力学知识体系中摩擦力是重点内容,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老师以此为机会让学生学会把一些不解和疑惑通过一个个的小问题的表达把这些重难点一一攻破。就如地面摩擦力方向的问题,人和车在地面之所以能够运动,就是依靠摩擦力的存在,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假设地面没有了摩擦力,车子和人在上面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学生或许对这样的问题没有头绪和思路,老师就可以给出一定暗示,让同学去回忆在冰上行动的情况,人容易滑倒,车容易打滑,这就是摩擦力较小的情况,如果摩擦力彻底失去了呢[2]?学生在现实情景的一步步的延伸下就会发散自己的思维,努力去设想不同的情况,最终引出摩擦力能够成为物体行进动力的这一理念,打破学生的常规思维,这是初中物理问题提出教学上较为关键的手段之一。
(四)习惯培育法,
它严格来说是一种制度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敢于提问、望正确的方向上提问的习惯[3],它需要老师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个人先做出表率,有了示范效应,再鼓励学生向老师学习,通过深入无障碍的沟通,激发学生内在的好奇心,再正确的予以引导,使其问题的把控能力更加的成熟。
三、结束语
总之,初中物理的教学,方法和知识的教授较为重要,但是思维习惯和物理素养的形成具有更为长远的意义,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思考、总结能力是初中阶段物理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为未来物理领域拔尖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当然也有很多人不会从事物理行业,但是其内在的创新品质和探索精神是未来人生学习工作成长中的宝贵财富,老师从这个角度出发,再配合好的教学方法,就会让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张圣学.浅谈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2(08):25.
[2]石明松.浅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01):23.
[3]李海燕.胡卫平.申继亮.学校环境对初中生人格特征与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关系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0(0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