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协同育人——小学德育实践之路

发表时间:2021/4/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1期   作者:龚国建
[导读] 本文从“五育并举”是协同育人出发点,构建“家、校、社”德育新机制,优化德育协同课程等方面探索适应新时代的家、校、社德育共育新的实践路径,使传统的共育更富有意义,落实好“五育并举”。
        龚国建
        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第二小学     322000
        【摘  要】
        本文从“五育并举”是协同育人出发点,构建“家、校、社”德育新机制,优化德育协同课程等方面探索适应新时代的家、校、社德育共育新的实践路径,使传统的共育更富有意义,落实好“五育并举”。
        
        【关键词】  家校合作;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德育作为育人工作的基石,对引导小学生形成初步的和积极的世界观、人生关、价值观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事业。
        那么如何让传统的德育更富有意义呢?如何落实好“五育并举”,学校又如何利用好家长、社区资源。笔者就德育共育进行了一系列探讨。
一、“五育并举”是协同育人出发点
    (一)民主管理
        了解学校、评价学校、监督学校、参与教育是家长们的普遍愿望,家长走进学校,主动参与学校的过程管理,建立学校的督政、督教、督学机制,与学校共同形成教育合力,这就是家长参与式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标志。
        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实行民主管理。不仅让家长、社会对学校的管理有了充分的了解,也对学校提升管理起了一个很好的督促作用。
    (二)结构多元
        生活中处处有能人,我们应该敞开校门,鼓励更多的家长、社会人士参与学校志愿者教师队伍,若能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那么将为校园注入新的课堂活力,不仅能让校园的“教师”变得多元多能,更能促进教育活动多姿多彩。
(三)校园的延伸
        校园的课程是课内的基础知识,平时对学生的课外知识扩展不多,依靠家长丰富的社会经验与各自的擅长点,组织学生进社区展开游学活动,游学内容可以更加多元,游学方式也可以更加多样化。因此,通过游学等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增强知识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拉近家长与学生的距离。家长以另外一种身份加入,可以切身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与作用效果,学生也可以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家长,减少偏见,更加尊敬自己的家长。
        二、构建“家、校、社”德育新机制
        (一)组建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是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桥梁,也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工作。目前多数家长委员会的成员是由班级为单位精选,层层精选后组建校级家长委员会。这样传统的选聘模式,没有依据家长的特长、工作特点、时间等去设立岗位,不能够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成员的能量。

因此学校在设立家长委员会时,应当依据家长特长及工作性质按家委会岗位聘任。
    
        (二)畅通共育渠道
        新时代是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学校应该利用好信息技术,搭建家、校、社共育共育平台,使家长与学校间,学校与社区间的信息渠道畅通便捷,做好双向沟通,包括组建校园通讯系统,包括校园官方网址、校讯通、校园公众号、班级微信群、家校QQ群等。建好家校通讯网络,让班级、课程和学校有关教育教学的一线信息及时传递给家长及社会各界,让社会更加直接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关注孩子成长。在信息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汇智共育氛围。
        (三)健全共育制度
        邀请家长参与校园工作的监督要有科学的评估标准,在开展监督工作前应当对家委会成员展开一定的指导。比如在邀请家长参与教师公开课教学评议时,制作评议标准,比如教师素养、对学生的课堂关注度、教学能力等进行评议打分。有了科学的评估标准,才是有效的监督,此外还可以邀请家委会成员参与校园课程的开发,邀请家长就各自专业领域,争当家教师义工,共同参与校园课程建设等工作。
        三、优化德育协同课程
        家、校、社德育课程,是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开发与实施学生、家长、学校、社区多方共育课程。
        (一)让教师魅力发光
        育人与教师而言也是一门需要修炼的艺术,这门艺术一端是个性截然不同的学生,另一端是从事各行各业的家长,因此做好家校共育工作,首先对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教师从树立个人形象到提升个人素质,只有真正以满腔的热忱热爱学生才能老师能够主动建立与学生之间的信任,成为学生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减少可以避免的矛盾与冲突。
        (二)让孩子学会感恩
        当前,小学阶段家长最头疼的莫过于孩子不易管教,说到底就是在孩子的德育方面仍有欠缺。所以,学校的感恩教育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可以开展格式各样的感恩主题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家长的辛苦,能够更加了解家长的用心,促进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形成更加和谐的亲子关系。
        (三)父母永不放弃
        育人课程也创造了家长和老师进行教育方式方面的沟通的机会,老师也能更加了解自己学生的性格,在日后的教学中也起到正面作用。有些成功度过了难关,找到了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有些却做了失败的教育,对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对于有教育经验的学校,可以定期开设家长课程,教授家长教育孩子的途径、方式与目标,规范家长教育,培养家长教育的能力,提高家长教育的素质。
        家、校、社协同育人在整合与共享教学资源的同时,也提高了教育质量,是真正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当然家、校、社协同育人最终是需要通过教育者自身的不断觉悟而企及更丰富、更开阔。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与家长参与进来,投身其中,笔者相信,家、校、社协同育人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展有效德育工作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陈晓红.“家、校、社共育共建”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7(06): 37-38.
[2][2]王喜江,“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德育教育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9(01):     153-1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