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式导学”的新探索——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发表时间:2021/4/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1期   作者:杨运琪
[导读] 学案式导学不只是基础预习而是基础知识预习填写的升华,是课堂学习的预设,是问题是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的基础,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能够根据学生实际合理配置基础类知识教学和能力类知识教学的比例。
        杨运琪
        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   
        摘要:学案式导学不只是基础预习而是基础知识预习填写的升华,是课堂学习的预设,是问题是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的基础,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能,能够根据学生实际合理配置基础类知识教学和能力类知识教学的比例。因此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素养合理编写导学案,以适应学生、新课程新教材新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导学案    预设    1+1课堂   适能练习
        新课程新课标要求培养高中学生地理学习必备的四个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这就需要传统课堂做出改变以适应新课程新课标新高考的要求。高中地理课堂运用“学案式导学”应运而生。“学案式导学法”要求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教师为教学主导,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学案式导学”的理论依据是“学习金字塔”理论,是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由美国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学习者在两周内还能记住多少内容,不同学习效果的一项数据。

        “学案式导学”是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重要教学方法。要实现“学案式导学”需要六个步骤:1、研读新课程标准,分析学情;2结合学情,编写制式导学案,建立课前预设;3、设置预习课1+1课堂(预习课+教学课),课前预判预习案,分析学生问题;4、课中展示学生预习问题,教师引导开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解决问题;5、课上限时检测,检验教学成效;6、课下依据课程标准和考核要求配备适能练习,巩固提高。
结合高三地理专题复习课《太阳视运动与日影朝向长度问题》教学案例如下:
一、研读新课程标准,分析学情。
本节是天津卷高考地理高频考点,是高中地理中图版旧教材必修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重要拓展,高中地理中图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重要组成,本专题难度大,但方法规律性强,学习本专题对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和锻炼。其通过对地球上不同位置一年中各日期、白天各时段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和对应日影朝向、长度的观察和判断进行考察,出题方式多为景观图、示意图或者是区域地图+文字材料。学情分析:多数学生对此部分学习有抵触心理,教师需要利用学习方法进行引导。
二、结合学情,建立课前预设,编写制式导学案
        依据班级学情预判,编制导学案切记求大求全求多,结合学生,如学生基础较差可减少每节内容,减慢教学进度。导学案的课前预设是针对1+1课堂的教学课设置,因此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进度、课堂容量和学生学习能力。编制制式导学案,制式学案式有制式表格规范的学案,避免一位老师或者多位老师制作出的导学案格式、项目五花八门,不利于课堂教学,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整理导学案。
本节建议设置2-4种纬度位置的太阳视运动示意图绘制、日影朝向图绘制和表格填充。预习与教学课时长有限,学生基础薄弱不宜过多。
三、课中展示学生预习问题,教师引导开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解决问题
        教师先展示北回归线到北极圈间学生预习绘制结果,请预习优秀者分析绘图与理解时的注意事项,如找出此纬度范围三个节日日正午太阳均位于正南,二分日除南北极点外,全球各地均为正东升起,正西落下。依据夏至昼弧长于二分日昼弧,冬至昼弧短于二分日昼弧。且此三个昼弧是在球面相互平行的。故夏至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冬至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有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可一次展示。教师最终展示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总结归纳。
        针对个性错误,虽然对于全班之比例较小的,但是对个人是全部。因此就是错误较少的部分,教师也要着重展示。请出错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共同分析帮助其改正。如对于二分二至日日影朝向和长度的画法,要注意一天中正午日影最短,对于未注意学生需要展示他的绘图,同时需要这些未注意的学生说出绘制时的想法,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针对于错率较高的北极圈、北极点、北极圈到北极点间的情况,教师课找出做对的那部分同学中的代表展示个人画图思维后,教师再进行精讲。过程性教学与结果性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在学生展示过程是对思维过程的展示和完善。
四、课上限时检测,检验教学成效
        在课程进行到35—40 分钟时要预留5—10分钟进行当堂检测,检测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检测学生学习效能,检测结果为下节课的教学工作提供依据。
五、课下依据课程标准和考核要求配备适能练习,巩固提高
        课下作业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配备适应学情的练习,作业时长在半小时内。巩固基础为主,提升能力为辅。对课下作业全收全判,依据批阅结果修改下节课的导学案。
        “学案式导学”的实践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主动展示、主动纠错、主动评价等,在展示、质疑、探究、评价中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学习力。对老师教学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和提升,教师“填鸭式”转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教学,教师对课程难易度的把握、高考方向以及对学案的设计要严格准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