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引领的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1/4/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1期   作者:曹志学
[导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关于如何处理好初中与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尤其是内容部分的衔接问题被赋予新的生命力,成为历史教学衔接中的核心环节。
        曹志学
        新疆大学附属中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关于如何处理好初中与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尤其是内容部分的衔接问题被赋予新的生命力,成为历史教学衔接中的核心环节。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方面的衔接,尤其是对内容的把握,做到统筹规划、递进提升,才有助于彰显历史教育的系统性及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从而以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


        历史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科学,历史教学要随着时代改革之步伐与时俱进。身为一线高中历史教师,在立足于宏观把握初中、高中历史课程的整体架构联系外,还应从初高中历史教学课程标准及课程内容等微观环节出发,积极探索初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衔接,以实现初高中历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体系存在差异
        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段学生的要求是“以感知为主,根据历史发展的时序,在了解历史上重要的人和事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理性要求”[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因此义务段历史教材在编排上采取了以时间为线索的通史体例,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基本上按照古今中外的时序来编排;就具体内容而言,义务阶段的历史教学并不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所以把大量的背景内容和概念淡化甚至删减,使得义务段历史课程知识体系欠完整,知识结构较散落。如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第三单元第九课《列宁与十月革命》一课,课题是“列宁与十月革命”,把重要人物直接放在课题中,足以显示出其重要性,列宁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主义的产生和俄国革命实践息息相关,列宁成就了十月革命,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缔造者。然而,在课文正文中,关于列宁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早期建党活动的内容基本没有,仅在“人物扫描”一栏中有少量小字介绍。对于“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十月革命”之间的联系也缺乏架构。另外,义务阶段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但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多视角、多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对历史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
        相对而言,高中阶段历史教学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化、拓展与提高。从课标要求上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版)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年.] ,可见高中历史教学更加侧重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历史思辨能力的提升及历史规律的把握;从具体内容上对比,为了避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高中历史新课程设置采用的是“模块+专题”结构,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程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出发,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个学习模块。选修课程则以专题形式,介绍了古今中外具有重大影响的改革、人物、战争、思想等,作为必修课程内容的补充,这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现实、全局与局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必要性
        由于初高中课程内容设置的层次及课标能力要求不同,初、高中教师在教学上存在较大差异,初中的历史教学在应试教育、中考体制的制约下,主要是以教师单方面的教授为主,满堂灌是常见方式。学生按照中考要求、教师所划重点知识死记硬背,做了大量笔记,但往往限于理解能力而依然处于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缺乏主动参与过程和对学习方法的探讨,再加上部分地区(如笔者所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考体系中对历史课程的考核以开卷形式为主,间接导致学生对历史失去了主动探索的动力。到了高中,在课标的指导下,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创造者,但高中历史课程强烈的专业性和能力性,教师站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往往辅以大量史料指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或是脱离课本而对课本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影响等知识进行深入挖掘,本就缺乏知识架构的学生,此时往往由于难度加大却又没有适应高中的学习方法从而陷入迷茫。
        所以,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方面的衔接,尤其是对内容的把握,做到统筹规划、递进提升,才有助于彰显历史教育的系统性及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从而以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策略
        1.深化高中起始年级对历史课的再认识,从思想认识层面上做好衔接
        高中阶段起始年级的的学生,从历史学习的思维上,还较多的保留了义务段的习惯,平时不注重历史知识的积累,考试前靠短期记忆力突击、机械式背诵知识点。这种对历史学习的错误认识致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浓、效果不好,更难形成连贯的历史思维。因此,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师,首先应帮助学生对历史学系再认识,从思想认识层面做好衔接教学。如传授一些历史学习独特的方法和策略、史学的现实意义以及当下流行的多元史观等。
        2.及时查漏补缺知识体系的缺失
        新课标体系下,义务段历史课程基础知识大量减少,使得高中阶段学习所需要的许多背景知识严重缺失。正如本文前面所述,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第三单元第九课《列宁与十月革命》一课,在课文正文中,关于列宁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早期建党活动的内容基本没有,对于“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十月革命”之间的联系也缺乏架构,这就需要高中阶段的教师补充大量史料,来帮助学生架构完整的知识链。现行(截止2020学年度新疆地区)高中历史教材《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课,内容也进行了优化,对十月革命的背景、经过和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表述, 即使内容不够全面,在选修部分也做了补充。
        3.注重历史思维培养,用多元化的史观引导学生全面看待历史问题,在引导中做好方法衔接
        从初中到高中,历史教学课程已由“知识核心时代”跨越到“核心素养时代”,所以,高中阶段教学应在初中已有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线索等基础上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如在高中《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课中,用文明史观看待十月革命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不仅仅有力于学生构建整体知识架构,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总之,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立足于学生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多种途径着手来帮助学生们更快、更好地融入高中阶段的学习。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