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霞
河北省石家庄市翟营大街小学 050031
当今的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生活上他们不用“竞”不用“争”,因而竞争意识相当薄弱,有的只是短暂的好胜心理。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现代社会,谁都回避不了竞争这个现实。学生从小到大要经历无数的竞争,如果没有一定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不仅感受不到成功的快乐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幸福感,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因此,要使今天的小学生成为能在明天的生活中感受快乐和幸福的人,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小学的体育教学中,我们不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场比赛结束后,一个队伍输了,这时候体育教师问输的队伍要不要再来一次,我们听到的是多数同学说不比了的声音。这不由得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为什么输了的学生就这么轻易认输呢?“不服输”的劲头去哪了?
小学的课间,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男孩子追逐打闹,甚至“扭结”在一起的现象。有时会发现,一个胖的男孩被一个瘦的孩子压在地上,而这个胖男孩毫无抗争的意识和行为。当看到这种情景时,你又会想到什么?怎么去做?我是这样做的,对着被压的胖男孩说:“你个子大,想办法扳倒他、战胜他”。于是这个胖男孩开始有动作,身子来回扭动,用手推来推去,怎么也上不来。我开始支招,告诉他加油,手臂、肘都用上试试?压在上面瘦男孩也使尽了浑身的力气,使劲的按着他。一分钟过去了,胖男孩还是没有成功,我接着提示,腿能用上吗?怎么配合身体?加油,使劲!哈哈哈哈,胖男孩终于反败为胜了,脸上漏出了胜利的笑容。而这时,瘦男孩不服输,还要再来,因为考虑到安全问题,我阻止了他们的后续较量。
在小学,孩子们的“追逐打闹”也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的。如果在体育课堂上有这样的内容,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孩子们经常做这些练习,会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影响呢?
一、对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审视
基于安全的考虑,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可采用的教学内容已经聊聊无几了。使用器械怕出事故,有些器械已经在小学的校园中看不到了,比如单杠、爬杆等。只能上一些不使用器材、或者使用轻器材的内容,由于场地小、学生多,以及学校不重视、教师懒惰导致体育课成荒废状态。另外,通过详细研究我国历年来的小学体育课程内容发现内容之间的关系不清晰,没有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设计教学内容,也没有考虑运动发展需要所涉及的因素和运动的条件,故此内容趋于一致性,随意性,单调性,往往一个内容重复出现在不同的学段,缺乏层次递进和技能应用的效果。
同时,针对于体育的价值[1],我们仅仅看到了作用于人体的价值,没有关注作用于精神层面和社会道德方面的价值,更没有为达成该目的进行内容设计、条件要求等,并在课堂中加以呈现,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感受。最近看了很多展示课、优质课,都是老师指挥学生练习,课堂上听到的声音是老师的,很少听到学生发表有针对性的见解,这让我们的体育课堂好像又缺少了些什么?人是一个社会化的人,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如何让学生通过体育教学过程实现人的社会化,形成社会发展所需的品质。比如上面案例中提到的“抗争”精神、“不服输”的精神,这些需要体育教师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到头来连抗争精神都没有了,可能我们的民族又到了危险时刻了。同时,还要考虑是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空间以及交流的对象等。
另外,在课堂上,如何设计内容的让教材有条理、有顺序、能够由基础学校推演到实际应用,不是只为了练习而练习。同时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一定要明确,这些内容的实施所要达成的条件是什么?好像老师在设计该教学内容是并未全面考虑。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小学体育课程内容没有一个合理框架,同时在年级发展水平上内容的难度未能体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未注重课前设计,强调了课上的教师控制,让学生按照要求去做,为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教学效果较差,学生收获较少,积极性不高。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抗争”与“不服输”精神的培养
1、小学体育教学中“抗争”精神的培养
纵观中国近代发展史,“抗争”精神之于中华民族尤为重要。只有抗争,才能维护自己的生存,才能维护民族的尊严, 争取民族的独立。抗争精神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自我维护意识。也就是具有了抗争精神, 才能不惧困难, 勇于开拓;才能不盲从别人的结论, 敢于创新;才能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积极进取。[2]因此,对于“抗争”精神的培养,不容忽视。然而,体育的内容有着先天的优势,如何设计成为教学内容,如何培养值得考虑。基于个体的“抗争”先于集体的“抗争”的发展观,只有个体具有了“抗争”精神,在需要群体“抗争”时具备“集体抗争”精神。因此,培养了个人的“抗争”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竞技运动项目中有些格斗类项目是以制服对方为目的,如何把这些内容纳入到小学的教学中,利用其项目特质,简化规则逐渐培养学生的抗争精神。除此之外,体育中的角力对抗项目也是很好地素材,合理运用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体育教学内容培养具有血性的男孩,让他们懂得最好的防守是进攻,不是被动等待,任人宰割。正如前述胖男孩的抗争成功的案例,孩子们不是没有能力,不是做不到,只是没有意识,因此首先激发学生的“抗争意识”,强调安全,并通过多种尝试按照要求达到制胜,制胜方法和手段对于孩子来讲可以不做要求,只要符合规则即可。
2、小学体育教学中“不服输”精神的培养
不服输,方可赢。很多成功人士的典型案例告诉我们,只有不服输、坚持不懈,才能最后成功。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有不服输的精神呢?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如何通过体育教育的手段,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不留痕迹地学习过程中得到激发和培养。
体育课程内容中有很多教材,其中游戏比赛就是一类很好地教材,如何发挥这类教材的价值,挖掘其对学生不服输精神的激发和培养。
开篇之初的两种现象,输了多数同学说不比了和瘦男孩还要再和胖男孩较量一次,这是两种状态,后者我们可以看出其不服输的精神和劲头。因此,针对于团队不服输的精神要从个人不服输精神的激发和培养开始。但一个队伍中大部分人放弃竞争,认输,那么再有人想竞争、不认输也是枉然。因为个人左右不了团体,即便是大家无奈进行了比试,也不会取得胜利。
基于此,在内容设计上需要下功夫,如何层层递进,根据性别、年龄、年级、团队等人的不断发展的因素,确定教材体系,这才能体现育人观点。
由此可以看出,不论解决育人中哪个方面的问题,都需要体育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单元设计、课时设计一步一步细化,最终落实执行,让学生在身体操练的过程中感受、提升。
针对于体育教学,体育教师要吃透相关指导文件,在文件指导下,把握住教育对象生长发育的特点和需求,以促进人的社会化,满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学习、体验、讨论、决策、分享观点的时间、空间,帮助学生成长,这是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在教学设计中抓住主要内容,变化运动条件,实现育人目标。让孩子们不断地变化对手、场地、器械等条件下进行练习,不断地挑战自我,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孩子敢抗争、不怕输的精神,正确对待胜负、输赢,正确与人相处,重感情等品质。只要老师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去尝试,去体验,给学生空间,孩子们才会有感受,有经验教训,才会知道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同时孩子们会获得成就感、自尊自信等。
三、小结
一线体育老师手里握着学生的健康、祖国的未来。要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抗争”、“不服输”精神的人,体育教师需要从课程内容、单元计划、课堂计划构建适宜的教材,遵循一定原则,采取适宜的手段等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映海,石岩等.论体育的本质及其教育价值[J].教育研究.2014,(09):24-31.
[2]吴九成.抗争精神的培养不容忽视[J].江苏教育.1993,(1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