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琳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第五中学 745700
一场疫情改变了很多,尤其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习惯。世上最罕见长假之后,学生学习状态空前堪忧。我所带的两个班级情况相对好的那个班有至少三分之一的学生状态严重不在线,另一个班级一大半人不把学习放在心上,作业拖拉,上课哈欠连天,甚至有十多名同学三周时间连一首律诗诗都背不过。
对此我采取了很多办法,如制定背诵量表,举行班级诗词朗诵赛,每天坚持课前分享阅读心得,定时抽查、检测,但这一切努力似乎收效甚微,不少同学照常一副任“世事风云变化,我自岿然不动”的淡定相。提起学习无精打采,说起网络游戏兴高采烈;课堂上昏昏欲睡,一问三不知,真是“三锥子剜不出一点血”,课间却活蹦乱跳,吱哇喊叫,你追我赶好不热闹。一言以蔽之,相当数量的学生将冷漠无趣给了课堂,将激情活力给了课间,将痴情坚毅给了游戏。
面对如此揪心的现状,我仿徨过,沮丧过,心痛过;还好始终没有灰心过,我试图通过活动探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故花费两周时间举行了一场“青春·奋斗·幸福”主题演讲赛。可喜的是,我看到了很多同学的巨大变化:之前,从不敢在人面前大声说话的同学勇敢地站到了讲台上开口了,那几个昏昏欲睡的同学最近也精神了许多,不交作业的同学也少多了。
很多学生见到熟人(尤其是长辈或老师)绕道而行,或视而不见。
鉴于此,在举行演讲赛前的动员会上,我说:“只要你敢站在这里,大声而礼貌地给老师和同学们打声招呼,也是一种难得的人生阅历,至少你学会了如何问候人。而这一点恰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必修课,也是你拥有好人缘的密匙。”
有了上述背景,我在上《<礼记>二则》的时候决定另辟蹊径,从“礼”字上切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比比看谁写出含有“礼”字的词语、成语、谚语及名言警句最多(指定几名书写功底扎实的同学在教室的侧墙和后墙的黑板上写)。无独有偶,叫上黑板的五名同学不约而同地写了“礼貌”这个词语,经调查发现下面的同学无一例外全都写了它。
“看来同学们对于“礼貌”这个词语情有独钟,这说明大家都是有礼貌的好孩子,即便偶尔有点不礼貌的举动,但在你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很推崇‘礼貌’的行为的,对吧?”我微笑着因势利导,“讲礼貌的孩子容易撞大运,有福气。”孩子们的眼里闪现着好奇的光芒,我继续说道,“有礼貌的孩子受人欢迎,招人喜欢,容易得贵人帮助。”接着我讲述了汉初三杰张为老翁拾履的故事。
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我便乘热打铁:“在当今社会,有礼貌的孩子就会有好人缘,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因为好人缘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机缘和精神财富,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力量之源。孩子们谁有礼貌,谁脸上的笑容灿烂,谁的明天就会更美好。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人人讲礼貌,社会就会形成和睦相亲的风尚。孔圣人在两千多年就提倡‘礼’治了。”
“那么,谁知道‘礼’字的繁体字长什么样吗?”我追问道。
同学们一脸茫然,但我在他们眼中看到了久违的一探究竟的渴盼。
于是,我大笔一挥“禮”字便稳坐黑板右方了,接着我引导孩子从它的组成部件和造字法两个角度来推测其本义。
以前多次给学生讲过“‘礻’由‘示’嬗变而来的,本义是让人了解某种现象、事实或信息,含有这个部首的字往往与祸福有关。”
学生最大的困惑可能在“豊(lǐ)”上。俗话说耳听不如眼见,于是我在课件上出示了以下内容:
一、“礼”字源字形演变。
二、“礼”的释义:
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lǐ),豊亦聲。后来也指社会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名词:
1.人类的行为规范。《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2.规矩恭敬的态度或行为。如:「行礼」、「有礼」。《左传·僖公三十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仪式。如:「典礼」、「婚礼」、「丧礼」、「成年礼」。
4.表敬意的赠品。如:「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晋书·卷七七·陆晔传》:「及受礼,唯酒一斗,鹿肉一柈。」
5.儒家的经典。参见「[[三礼]]」条。
6.姓。如汉代有礼贤。
动词
祭。《仪礼·觐礼》:「礼月与四渎于北门外,礼山川丘陵于西门外。」《文选·扬雄·甘泉赋》:「集乎礼神之囿,登乎颂祇之堂。」
尊敬、厚待。如:「礼贤下士」。《吕氏春秋·开春论·察贤》:「魏文侯师卜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礼’的字形嬗变和基本释义。今日让我们一起走进儒家经典中的‘三礼’之首《礼记》,去了解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体会儒家思想的真谛。
以上是我在学习《<礼记>二则》时的导学实录,按照导语简洁性原则,我的导入显然违和了。但是,根据孔子因材施教的主张,这恰是学好《虽有佳肴》及《大道之行也》这两篇儒家经典著作的敲门砖。
像先秦诸子百家这类思想深邃的经典著作,和学生的隔阂非常大,我只有找到孩子们的最近发展区——对于“礼”的认知,才能消除这种隔膜。
问题的导向性,是一节课高效与否的关键。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孔子为什么要提倡‘礼’?”
学生根据学过的历史知识阐明了孔子时代的社会特点及孔子的思想主张。藉此,我推荐学生阅读课后两篇能够反映孔子主张和他生活时代特点的文字,进一步明确孔子提倡“礼乐”,旨在贯彻“以德治人”的主张。
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学习课文时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尤其朗读的环节,同学们的声音中飞扬着兴奋和活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课前从“礼”字说开来是我在教授《<礼记>二则》时的一种大胆尝试,也是一次成功的教学范例。
窃以为,疫情时期改变学生学习状态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教师在教学中勇于探索,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只有从经典文化中挖掘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学习观的资源,才能让语文真正发挥以文化人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