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心理的高校公共空间设计

发表时间:2021/4/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1期   作者:王应也
[导读]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后备支撑,而高校公共空间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对学生价值观、学习兴趣以及心理等方面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王应也
        昭通学院艺术学院  云南省昭通市  657000
        摘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后备支撑,而高校公共空间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对学生价值观、学习兴趣以及心理等方面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对此,为充分发挥高校公共空间的价值,在设计高校公共空间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学生的行为心理,以提升学生对高校公共空间的认同感。对此,本文将基于行为心理对高校公共空间设计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提高高校公共空间与学生行为心理的贴合度,以实现高校公共空间价值的最大发挥。
关键词:行为心理;高校;公共空间;设计

前言
        高校公共空间主要是指高校内为学生提供娱乐、共享设施以及交往空间的场所,对学生创造意识的激发、个性化成长以及校园认同感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与设计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部分高校存在公共空间缺失、“失落空间”偏多等方面的问题,使得高校公共空间的作用难以发挥。对此,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对高校公共空间设计进行分析,旨在立足于学生心理与行为的需求对高校公共空间进行设计,以促进高效公共空间“开放性”、“公共性”等特质的充分体现,进而达到充分发挥高校公共空间价值的目标。
一、高校学生行为活动需求
(一)行为特点
        高校行为活动主要是指学生“教”与“学”活动的集合,且活动方式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是,以高校学生生活、年龄等条件为基点,高校学生的行为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规律性,主要是指高校学生行为多发生在食堂、宿舍以及教师,具有较强的规律性特征;二是多样性,主要是指高校学生在节假日会参与竞技比赛、体育活动以及学术交流等各项活动;三是交往性,主要是指高校学生具有较强的交流互动需求;四是集体性与独立性,主要是指高校学生不仅会参与聚会等集体性活动,对私人空间以具有较高的需求。


(二)心理需求
        高校学生心理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是方向感,主要是指学生会以空间形状、指示牌以及地理位置等为依据进行方向判断,方向感是学生对空间场所的基本心理诉求,对此,校园公共空间应当具备识别系统;二是舒适性,主要是指学生对高校空间环境的实用性、美观性等方面的需求;三是公共性,主要是指高校学生对公共场所层次性的需求;四是私密性,主要是指学生要求空间能够给自己充分意愿表达与放松自我的机会;五是安全感,主要是指外界环境能够给学生足够的控制感与安全性;六是归属感,主要是指学生对物质形态、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认同感与向往感[1]。
二、基于行为心理的高校公共空间设计
(一)更新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是高校公共空间设计的方向指导,在传统的空间设计中,部分设计人员更多采用开辟开阔空间或塑像的方式界定公共空间,而内部空间设计较为潦草,难以充分发挥高校公共空间功能性的特征,特别是在汽车数量增多的背景下,部分高校公共空间被汽车占用,美观性特征被打破。对此,高校应当明晰公共空间的重要性,以学生的行为、心理诉求为依据,侧重于高校公共空间功能性、美观度以及私密性等特征的充分发挥,以促进学生对高校公共空间的认同感。
(二)进行节能设计
        高校公共空间具有私密性、公共性等方面的特征,且其占据的高效空间较大,使其在运行的过程中会消耗一定的能源。对此,在设计高校公共空间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照明,学生具有走捷径的心理,对此,在设计公共空间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地形设计与光影效果交换对交通路线进行设计,且在照明设备安装的过程中多采用节能设备;二是监控设备,为保障高校公共空间的安全性,高校应当布设监控系统,从节能的角度而言,应当对监控布设的角度与间距进行控制,避免重复覆盖的问题出现,造成资源与能源的浪费。
(三)单体阶段设计
        高校内的公共空间较多,具体包括:校园入口、楼层连廊、饮食广场、楼入口空间以及楼门厅等,由于高校公共空间涉及的范围较广,使得施工建设需耗费较长的时间,对此,可以采用单体阶段设计的方式推动公共空间优化的落实。例如:楼入口空间与楼门厅作为教学楼边缘区之一,相较而言,学生停留的时间较长,在设计该空间时,应当以塑造校园形象为出发点,营造良好空间认知环境为方向,通过设置倚靠与休息设施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安全感,同时,还可以防止半开放式围绕空间,以维护学生的私密需求,同时,还应当保障安全性建立疏散通道[2]。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空间作为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能够满足学生沟通交流的心理行为需求,对此,高校应当强化对公共空间构建的重视,并以学生的心理行为需求为导向,对高校公共空间公共性、开放性等特征进行放大处理。

参考文献:
[1]董守凯. 基于环境行为学理论的高校图书馆公共空间研究[D].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20.
[2]陈涵. 基于学生行为视角的南京高校围合式教学楼公共空间调查研究[D].
[3]卢卉,李铌. 基于行为心理的高校公共空间设计[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沈阳市人民政府.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沈阳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