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文言共生”教学——探究“言”、“文”教学的联系点

发表时间:2021/4/6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月第1期   作者:李俏芬
[导读] 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下上好文言文课文就成为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李俏芬
        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第一中学      526100
        内容摘要: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下上好文言文课文就成为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探究,谈及如何使“言”教学与“文”教学结合起来,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文言文教学   “文言共生”教学   联系点
        
        钱梦龙先生撰写于1997年的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是探讨文言文教学出路的一篇很重要的文章,他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 现阶段,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如何将文言文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结合起来,让学生有基础知识的积累,又能发展思维能力,是我们语文老师思考的重要问题。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之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文言文,就成为笔者任教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顾名思义,文言文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年代的久远,决定了语言教授的特殊性。“言”,指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通假字以及特殊句式等内容。“文”则包括文章的内容、结构、主题、思想、感情等方面。对“言”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古文知识,应对考试;对“文”的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陶冶情操。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依托“文”看“言”,发展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素养。如果传统地讲古文的实词虚词,多对于学生而言,味同嚼蜡,上课多昏昏欲睡,所以在古文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地增加情境性教学活动,以此调动学生学古文的兴趣,又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比如笔者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时,要求学生从不同的人物角度来叙述故事,适当时候要求学生画图出来显示,其中有一位学生从智叟的角度讲故事“北山的一个愚公,因为家被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堵住……”笔者当时问学生,这个愚公年纪多大,“达于汉阴”中的“阴”何解……因为在听学生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发现“年且九十”“阴”“阳”都没有翻译出来,显然这是学生的盲点,后来也叫学生把太行、王屋二山的“阴”“阳”画出来,请学生们很好地记住了山的南北方向和水的正好相反。这样,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积累了文言词语,实现了“文言共生”,既突破了字词基础关,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朗读“言”探“文”,使思维得到发展与提升。

文言文是以“文言”这种古代规范书面语写就的,人们在解读文言文时,就得扫清语言文字的障碍,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笔者在高中课文中讲到《庄暴见孟子》里“独乐乐”中的“乐乐”时,是读成“lè lè”还是“yuè lè”呢?如果读成前者,就是译为“独自娱乐快乐”,如果读成后者,就译为“独自欣赏音乐快乐”,笔者就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探究,课文是讲齐王喜好音乐,所以应该读成后者比较好,并且活用为动词了,那么课文写齐王喜好音乐有什么作用呢?也就为了引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课文的思路非常清晰,可见劝解要讲究艺术,要投其所好,方能水到渠成,达到目的。通过这样一讲解,就引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通过朗读,使 “言”与“文”共生,既能让学生养成积累诵读的意识和习惯,也使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提升。
        鉴赏“言”品“文”,培养审美能力与情趣。就教学而言,思维拓展不是终点,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从经典的文言词中品味,品味人物的心理、人物的形象,以此发展学生的品味鉴赏能力。比如笔者在初中课文中讲授《湖心亭看雪》中引导学生品一“痴”字,抛出了几个问题:舟子眼中的“痴”是看出张岱和两个金陵人一样“痴”吗?在张岱眼中,他是和两个金陵人一样“痴”吗?他当时心里想着什么?请同学们揣摩一下,顿时学生激烈讨论,争相发言,把作者的心里揣摩个透,问题层层推进,在师生对话中,学生学会了根据字词去品味、鉴赏,课堂空洞概念的传授变成了情境化感受。
        “文言共生”教学活动形式多样,渗透文化传承。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在执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余映潮老师设计了以下的学习活动:一是简说故事,抓住“三问答——三类比——三赏赐——三变化,重点突出邹忌;二是互编练习,根据词语,编写练习;三是思考探究,找出文中是用哪几个关键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余老师的的这些教学活动,很好地达到了“文言共生”教学效果。这篇课文,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好处,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宜于在为人处事、交际修养等方面启迪学生心智。
        另外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改写、续写或联系实际抒发感想,甚至表演情景,也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这必须是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才能实行的。文言文的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透过“言”去发现“文”,其实也是“文言共生”,我们应该坚决屏弃仅以实词含义、虚词用法、句式特点等为教学内容,要让学生从语文工具性的路上奔向提高语文素养的理想之所,更好地理解“文”。核心素养下的文言文教学,向着四个维度向前推进,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语文教育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5、《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语文报社出版 2006年第9期
6、《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7、《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山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初中202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